首页 > > 2902

利好政策陸續有來 發展大灣區民生着數多

2019-03-18
来源:香港商報

前海

  【香港商報網訊】全國兩會剛剛落幕,粵港澳大灣區就迎來「港人港稅」大利好。事實上,大灣區從概念到規劃綱要公布,惠港惠民政策就陸續有來。那麼,從個人所得稅優惠到逐漸完善的交通、教育及醫療體系,這個世界級大灣區到底能給普羅大眾帶來多少好處呢?香港商報記者 邱媛媛

  大灣區基建最矚目的無疑是去年9月和10月相繼通車的廣深港高鐵及港珠澳大橋,而兩會後剛出台的大灣區「港人港稅」政策更是大利好。

  「港人港稅」利灣區人才流動

  早前,有港媒曾報道一組數據稱,55%的香港青年沒聽說過粵港澳大灣區,40%的受訪者對大灣區表示沒興趣,也沒能力去融入其中。青年人尚且如此,那麼其他年齡層的人認知或許更糟。該媒體還稱,建設大灣區於大部分市民來說,或覺得事不關己。

  然而,大灣區從概念上升到國家戰略,巨大的變化來得是如此迅速。正如香港青年聯會前主席霍啟剛日前在全國兩會上所說,去年10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指數表明,83%的香港年輕人認同大灣區發展,86%的港青更覺得大灣區發展將為他們帶來機遇,未來可從政策、措施着手,增加港青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他更鼓勵港青「要像祖輩抓住改革開放機遇一樣,緊抓大灣區建設機遇」。

  事實上,隨着大灣區規劃綱要公布,不論是硬件配套還是軟件措施正逐步落地,香港市民終於不再「霧裏看花」,而是可以真正享受到大灣區帶來的紅利。

  最新的例子就是「港人港稅」。之前,內地與香港個稅標準存較大差異,內地稅率較本港高不少,阻礙港人灣區就業。日前,國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公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指出,廣東省和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的稅款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適用範圍包括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等大灣區珠三角9市。措施有效期追溯至今年1月1日,實施至2023年12月31日,並適用於目前已有相關稅務優惠政策的橫琴和前海。

  交通:世界級基建串聯大灣區

  除了創業者與打工仔較為關注的稅務優惠,市民最為關注的基建設施亦陸續完善。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網絡發達就是大灣區吸引力及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大灣區基建最矚目的無疑是去年9月通車的廣深港高鐵,香港與內地近3萬公里的鐵路網絡無縫連接,灣區內部實現1小時內通達,極大提高了通勤效率。乘搭高鐵從香港島到廣州南只需47分鐘,從深圳北到香港只需18分鐘,甚至從北京坐高鐵到香港也只需9小時左右。

  另一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也在去年10月落成。這座大橋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地陸路連接,全長55公里,是迄今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的跨海大橋,通車後大大提升三地間的通車效率,香港至珠海的時間將由以往的水路1小時、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至半小時左右,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範圍內。

  除了上述兩項龐大工程外,珠三角地區城際鐵路網亦在加速構建中。據悉,去年區內準備開工的地鐵項目就有12條,各城市正積極完善自己的交通網絡。此外,備受矚目的蓮塘/香園圍口岸將在今年落成,虎門二橋也將於上半年通車,全長約24公里的深中通道亦在抓緊推進,大灣區「9+2」城市群「同城化」越來越拉近彼此距離。

  「1小時生活圈」空間變更大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形容:「以前很多不可能做的事情,現在都可以做了。比方說,我先前約一個朋友在廣州吃一頓午飯,可能早上9點就要從香港出發,吃完飯回香港可能已接近下午四五點。現在有了高鐵,可能我12點坐上高鐵,到廣州1點多,吃完飯再回來也就下午3點多。這跟在香港約朋友吃飯,差不多是一樣的時間。」他續稱,大灣區建設一定會令流動成本減少,惟以前許多港人對此都不敢想像,當高鐵概念走進現實生活,很多人對此已深信不疑。

  暨南大學特區與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鍾韻亦表示:「如今,廣州與香港之間的通勤時間大大縮短,大大便利了兩地之間的交流。」隨着「1小時生活圈」的逐步完成,大灣區內市民無疑享受到最大的便利。

全國政協委員吳傑莊

  今次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吳傑莊亦指出,香港發達的經濟服務及創新科技等高增值產業,正在並將持續受惠於「1小時生活圈」,因為人在大灣區內能夠自由、快速流動,就能將高增值產業帶動和發展起來。

  醫療:資源對接促發展利民生

  粵港澳大灣區城際的人文商業交流正變得頻繁,區內城市居民移居或去另一城市工作也將成為必然。實際上,已經有不少看到商機的港人陸續移居大灣區,畢竟現時灣區內地城市房價遠不及香港。現時,深圳跨境居住逾十年的港人已有數萬名,他們每日往返兩地工作和求學,這都證明了跨境居住的可行性。

  當然,大灣區內城市雖然生活習慣、風俗、語言等相同或接近,但要移居去另一處依然必定會遇到困難或障礙,尤其表現在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

  粵港澳三地醫療制度差異頗大,因此,在去年初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上,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廣東省衛生計生委、澳門衛生局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粵港澳三方將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和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治、傳染性疾病等防控合作和衛生應急聯動,健全大灣區聯合救援和病人轉送等機制。

  大灣區整體醫療實力在國內名列前茅。大致看來,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技術;廣東則是地域遼闊、醫療人才隊伍龐大,醫療技術發展快,正不斷引進新技術、新項目。若大灣區醫療資源能夠實現對接,兩地醫生可以不斷交流及進步,那麼,就完全可以緩解香港地少人多、醫院及養老設施醫護人員不足等問題,特別是棘手的人口老化問題。

  未來灣區醫藥流動很方便

  眾所周知,內地對一些進口藥品有所限制,包括從海關攜帶出入明確禁止藥品,網上更一度爆出內地及香港同種藥品相差上萬元的案例。對此,莊太量解釋稱,「其實就算在內地,北京能買到的藥,在上海也不一定能買得到。這是地區的利益所在。」他希望大灣區內統一所有的標準,如將藥物流通標準以較高的香港標準統一,相信大灣區內生活質量也將「香港化」。他坦言,這也恰恰是現時的難處所在。

  不過,一切皆有可能。全國政協委員吳傑莊指出,隨着內地新一輪全面改革開放,未來進口關稅肯定將大幅降低,其中就包括醫療產品。他相信,未來大灣區內醫藥流動將很方便,特別是在一些自貿區,如前海、南沙和橫琴等,一定會有特別的政策利於灣區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教育:推動優勢互補合作發展

  在教育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工作似乎走得最前。無疑,整個大灣區內,香港教育是極具優勢的──香港多所大學位列國際排名前百位,在亞洲更是名列前茅;香港中小學教育的國際化特點更突出。如今,深圳跨境兒童來港求學越來越多,來港讀研的大學生也正與日俱增,這令內地學生可充分享受香港的教育資源。與此同時,香港學生內地就學亦已享受同等待遇,現今內地針對香港學生推行的包括高校免試招收計劃等,擴大了香港學生升學途徑,至今參加高校已逾百間;內地還為已畢業的香港學生發放「就業報到證」,方便他們在內地工作;給予在深圳讀書的香港學童與內地學生同等的待遇,令他們可進入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那麼,未來大灣區對教育合作又如何推動呢?規劃綱要提出,將推動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對持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在內地就讀的學生,實行與內地學生相同的交通、旅遊門票等優惠政策。

  國際學校需求料大幅增加

  據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露,或有兩間英國名校正在籌劃在大灣區興建寄宿制學校,以後將有更多國際名校進駐大灣區內城市,在紓緩香港土地壓力的同時,能夠給予區內市民多個教育的選擇,接受國際化教育。

  吳傑莊亦指,香港的教育產業供不應求,一些較知名學校都不夠學位,未來完全有可能去灣區城市辦學。隨着灣區建設深入,可吸引更多學生來港,為灣區培養一流人才。同時,整個教育行業亦有許多商機,可令這個產業越做越好,最終使學生、老師、教授質素都獲得提高。

  至於大灣區內本地學校會否受國際院校的衝擊,莊太量認為,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競爭,而會是一種自然選擇。他說,現時隨着內地經濟飛速發展,接受好的教育越來越成為可能,「尤其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一定會希望孩子以後出路更好、英語更好,所以對國際學校的需求肯定會大大增加」。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