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902

本港智庫:大灣區將引領新輪產業革新 香港重塑自我逢絕佳契機

2019-03-31
来源:香港商報

 

  「創造大灣區未來——香港的機遇」論壇日前在港舉行,一眾嘉賓研究討論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商報网訊】日前在港舉行的「創造大灣區未來--香港的機遇」論壇,發表了《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研究報告。2022基金會主席暨是次研究的督導委員會主席馮國經博士在論壇上表示,隨着珠三角「地區經濟龍頭」發展成為「大灣區超級地區」,大灣區的「本地」市場將引領香港進行新一輪產業革新,成為香港發展百載難逢的機遇和「重塑自我」的絕佳契機。

  《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研究報告由米高·恩萊特教授(Prof. Michael Enright)帶領的國際經濟學家團隊進行。恩萊特教授是全球在研究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競爭力的課題上首屈一指的專家。該研究在本港智庫「2022基金會」的統籌下完成。

  大灣區發展機遇百載難逢

  報告點出了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整體、香港市民和企業所帶來的機遇,包括由相關經濟和政策因素所帶動的地區經濟規模和增長、區內城市更緊密的互聯互通、經濟進一步向香港企業開放、區內以人為本的政策及發展項目,以及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獨特地位。

  研究亦就大灣區建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透過充分應用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便利化協定》,增加大灣區三個世貿成員——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之間的貨物和相關服務流動——當中包括強調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以及應用數碼科技以降低營商成本;在香港發展「國際企業孵化器」,以幫助大灣區內缺乏國際市場和營運經驗的企業發展業務;研究香港能否發展成大灣區的環球數據中心,綜合分析來自大灣區內外的消費者及其他數據;在大灣區珠三角地區建設「港式」發展項目,提供與香港相近的工作環境,以及更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專才前往發展;針對大灣區就業市場需求設立學徒計劃,讓沒有入讀大學的香港年輕人得以發展專業技能,為未來就業鋪路;建設一個包含多種語言的大灣區線上平台,令11個城市的居民得以接觸區內有關公共服務、營商及就業機會、體育項目及休閒活動的相關信息。

  未來工業新潮流將湧現

  馮國經指出,香港面臨的下一輪革新勢將比40年前隨着珠三角地區開放,由出口製造業「轉型」至國際服務業更加無孔不入。「這意味着香港的新一輪『革新』將在每一方面均和上次同樣徹底,並在全球層面發揮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影響力」。

  他進一步指出,這涉及香港在固有角色的基礎下加以延伸,以在這個坐擁7000萬人口消費市場,以及國民生產總值足以與韓國匹敵的經濟區域中充分發揮其獨有地位。有見數碼供應鏈、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等工業新潮流的湧現,馮博士表示:「這同時關乎香港拓展其嶄新角色,未來大灣區城市之間的流動增加,勢必創造更多職位、更多機遇、並促進社會向上流動而更加繁榮。」

  他指出,大灣區應該被認為是一個城市群,11個灣區城市形成城市網絡的不同節點,每個節點有着各自的專長和強項。香港曾被視作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樞紐,而現在則該成為海外和內地企業提供進駐大灣區市場和邁向國際的服務平台,扮演國際金融、貿易、投資、銷售和市場營銷中心的角色。

  大灣區成港再度轉型原動力

  米高·恩萊特表示:「香港與大灣區的未來在很多層面上密不可分,區內的頻繁互動剛剛啟動,有潛力令大灣區發展成全球的『超級地區』之一。同時這是第一次切實的機會令香港及港人得以擁有真正的『本土市場』及『內陸腹地』,不再受地域空間、擠塞及高昂生活成本等因素限制,並衝破小型及專業化經濟在創造商務及就業機會方面的局限。大灣區建設為無數港人開拓了全新的視野。」

  他指出,香港以靈活變通著稱,大灣區將成為推動香港再度轉型的原動力。大灣區超6000萬個消費者的「本地」市場將大幅度擴大香港的產能規模,香港的製造商和出口商將有更多渠道對沖主要海外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同時,工業形勢將徹底改變,香港和珠三角的數碼供應鏈將發展為世界領先的數碼生產區域之一,香港持續承擔連接角色,協助數碼生產能力與國際接軌。

  自1997年起,2022基金會就香港的長遠競爭力進行了多項研究,包括由米高·恩萊特教授合著、於1997年發布的《香港優勢》及2005年發布的《大珠江三角洲與中國的崛起》。

  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的機遇

  由相關經濟和政策因素所帶動的地區經濟規模和增長

  區內城市更緊密的互聯互通

  經濟進一步向香港企業開放

  區內以人為本的政策及發展項目

  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獨特地位

  港服務業人才灣區流動潛力大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潘晶報道: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逾7000萬,人力資源豐富,區內11個城市產業多元且各有特色,各個城市對於人才需求也不盡相同。大灣區經濟融合,區內人才亦要相互流動。對香港人而言,大灣區將為港人提供更闊更廣的就業空間。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表示,大灣區融合過程中,必會促進一些特定產業發展,從而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例如交通運輸、房地產和旅遊三個行業。大灣區的融合有賴人口流動,在這個層面上,包括貨運和客運在內的運輸服務必然被帶動起來。至於房地產更是跨地區人才流動的硬件需求,無論租房還是買房,相關中介人士必定可尋找相當大的商機。另外,大灣區旅遊資源豐富,但從前都各自為政,林江設想,如果可以將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旅遊項目打包起來,在大灣區內合理安排旅遊線路,並將旅遊配套統一起來,也會是相當有潛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將香港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強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不過,一直以來香港的產業都較單一,好的工作機會幾乎都主要集中在金融和地產服務行業上,這兩個行業人才也相對集中。而為了適應這種金融地產獨大的環境,香港本地大專院校開設的科目種類都相當局限。

  但如果港人放眼在大灣區就業市場,就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綱要》指出,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粵港澳大灣區也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除此之外,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都有各自的定位、特色和優勢產業。本港和灣區其他城市的青年因此有了更多選擇。

  香港人才優勢突出

  香港人才有自身優勢。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學習及發展委員會聯繫主席葉華信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盛產專業人才,無論在亞洲抑或全球,這個優勢都相當突出,特別是金融和地產行業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工作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

  曾在香港工作、現時常駐廣州的林江對香港服務業印象深刻。他感受到香港專業人士敬業樂業,讓客人很有信心。「香港服務業人士很專業,這種專業是從骨子裏滲出來的。內地雖然有市場大的優勢,但在服務業上始終是短板。」林江說道。他又以中原地產在內地發展為例稱,中原地產作為香港本土企業,將香港成熟地產中介經驗搬到內地,同時又不斷創新,效果十分明顯。

  林鄭:無懼勞累為港打拼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陳冬等昨日出席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舉辦的「萬人盆菜 春風送暖」啟動儀式。政府新聞處

  【香港商報网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表示,過去一個月馬不停蹄為香港打拼,即使有少許勞累和不適,但要為香港開拓更多市場,讓香港的商界和專業人士,特別是青年人有更好前景,希望特區政府未來的工作得到市民繼續支持。

  林鄭昨早出席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舉辦的萬人盆菜宴啟動儀式上致辭時笑言,自己雖然不是潮州人,但也有潮州人的打拼、拼搏精神:「我現時為誰打拼呢?只有一個,就是為香港打拼。」

  林鄭說,今年2月底,她先前往泰國曼谷主持香港駐曼谷經濟貿易辦事處(駐曼谷經貿辦)開幕儀式,開拓香港在東盟的市場;3月初,到北京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得到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的全力支持,會後公布了8項廣受香港市民歡迎的粵港澳大灣區便民措施;然後,列席全國兩會,得知國家發展大局和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近又去了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並在「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分論壇上致辭,分享香港可在加強內地與東盟關係方面擔當的獨特角色。

  「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為香港打拼。」林鄭表示,要為香港開拓更多市場,讓香港的商界和專業人士,特別是青年人有更好前景,希望特區政府未來的工作得到市民繼續支持。

  中聯辦副主任陳冬、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董會主席陳幼南、監事會主席林建岳、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等嘉賓亦主持啟動儀式。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