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張俊勇主席等「就是敢言」成員拜訪了廣東省社科院、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深圳大學等機構,共話大灣區發展為青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行程中,筆者體會到講好大灣區中的「青年故事」,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青年人在奮鬥的過程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汗水、有淚水,是一個個立體的故事,不應該只是乾巴巴地表達大灣區機遇頗多或是沒有理據支撐的大灣區頌歌,讓青年誤以為來大灣區發展一定成功。要通過真實的案例、準確的分析,及時答疑解惑,令青年眼中的大灣區故事有血有肉,有成功的笑容,有辛勞的汗水,也有暫時失利的反思。
有個非常典型的故事是陳志全的前助理李煒鋒退出人民力量後,選擇到大灣區發展。他在採訪中說,當時帶着20萬元積蓄到深圳闖一闖,主攻行業是英語教育軟件及教育中心。他說,「與其花時間落區叫口號,不如努力做生意。」短短兩年,李煒鋒已獲融資1000萬元,華麗轉身為青年企業家。
再如,除了大灣區發展成功的案例,還有一些暫時失利的案例。大多數香港人都不清楚內地的政府架構,開展業務時要找尋對口部門十分困難。比如就連領取商業登記及牌照、註冊稅號等,需要向什麼部門申請都不太了解。另外,有朋友跟筆者提到,香港與內地的企業文化確實有差異,語言、生活習慣、工作模式等都不大相同。如果只是簡單將香港的思維直接搬到內地,恐怕很大機會面臨失敗。這個逐步適應的過程,為有些香港創業者帶來困惑。但失敗與困惑也是寶貴的經歷,不應避而不談,反而更該反思、討論,從而避免再次失誤。
大灣區帶給青年機遇的故事更加飽滿,想投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香港青年才會有清晰的指引,明白未來的路要何去何從,從而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就是敢言副主席 蔡嘉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