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特首林鄭月娥、港澳辦主任張曉明與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等參觀從化馬場。資料圖片(中聯辦網站)
【編者按】4月29日出版的《學習時報》發表了對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的專訪文章《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本報今天予以全文轉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全局中承擔重要使命。作為中央政府派駐香港的機構,中聯辦將充分發揮溝通者、協調者、促成者的橋樑作用,全力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主動傾聽香港社會意見,團結香港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標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部署。近日,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接受了學習時報專訪。
學習時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不久前正式公布,在您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國家、對香港有什麼重大意義?
王志民: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黨中央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在國家發展全局中承擔着重要使命。《規劃綱要》用「四個有利於」來概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意義,簡單來說,就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優化功能布局,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
《規劃綱要》明確將香港列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首位,共提及四大中心城市272次,其中港澳192次,香港佔102次,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對香港而言,大灣區建設至少具備三重意義:一是為香港發展拓展新空間。隨着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香港發展將不再受限於自身1100平方公里的範圍。通過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規則機制的「軟對接」,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成為廣大香港同胞創新創業的沃土熱土,成為廣大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更好發展的共同家園。二是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中央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將在有力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同時,為傳統優勢產業注入新動能,帶動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向高增值方向升級,形成「3+1」的國際中心新格局。三是為香港市民提供新福祉。大灣區建設堅持「經濟民生雙導向」,目的是既有利於香港經濟轉型發展,又有利於香港民生改善,讓香港同胞得實惠、增福祉。去年以來,中央先後推出了四批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包括製發港澳居民居住證、取消就業許可、「港人港稅」、出入境便利化等,切實回應了港澳社會的重點關切。今後中央還會繼續充實完善「政策包」,成熟一批,出台一批,為港澳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在內地發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學習時報:自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以來,香港社會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有哪些重要進展?
王志民: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正式開啟了大灣區建設的新征程。一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我們推進大灣區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們欣喜地看到,香港社會各界普遍把大灣區建設作為香港實現更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和平台,積極思考大灣區、參與大灣區、建設大灣區,在諸多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特區政府積極履行主體責任。林鄭月娥行政長官表示特區政府會「不遺餘力、竭盡所能」推進大灣區建設,不僅成立了由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高層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還將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不斷完善內部工作機制。特區政府全程參與了《規劃綱要》及相關專項規劃的研究制定,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多次赴中央有關部門及廣東省溝通,推動相關惠港政策落地實施。目前,特區政府已經出台了一系列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政策措施,《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也配備了相應資源。比如,投入1000億港元支持創新科技發展,積極推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每年發放約1000個永久居民配額,吸引創科人才來港工作;推動港交所修訂《上市規則》,鼓勵大灣區創新型企業來港上市;降低報關費上限,推廣「跨境一鎖」計劃,降低貨物通關的時間和成本等。特區政府還積極做好社會動員和宣傳工作,多次組織政府高官、行政會議成員、業界代表赴大灣區考察調研,在香港主要媒體播放大灣區宣傳片,開設專題網站,增進香港社會對大灣區的認識和了解。此外,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去年9月正式通車並實現西九龍站「一地兩檢」,港珠澳大橋去年10月正式開通,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1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
香港各界也紛紛「搶灘」大灣區。香港立法會議員和各政團多次赴大灣區專題考察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工商界成立了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加大投資和項目布局,以「基金+項目」等市場化方式參與大灣區建設;專業服務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旅遊界、金融界、傳媒界等各類專業團體和人士也紛紛成立大灣區合作組織,包括「大灣區院士聯盟」「大灣區專業知識人士聯盟」「大灣區青年行動聯盟」等;香港青年也積極赴大灣區創業就業,截至2018年底,僅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的港澳創業團隊已經達到169個,超半數成功取得融資,累計融資逾15億元人民幣。香港社會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情「前所未有」,行動「前所未有」,為下一步深度參與大灣區共同家園建設營造了濃厚氛圍、聚集了強大能量。
學習時報:發揮粵港澳獨特優勢,實現互利共贏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原則,您認為香港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王志民:香港是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首,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等優勢不可替代。按照《規劃綱要》對香港的定位,未來香港可在大灣區建設中重點發揮好四大作用,助力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並從中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
一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引領作用。《規劃綱要》對大灣區的定位之一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擁有雄厚科研實力、世界級大學、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優勢,未來還可通過聯通全球創新資源,對接兩地創科鏈條,會同大灣區內地城市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同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因此,正如林鄭月娥行政長官所說,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香港可以擔當創科先鋒的角色,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二是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輻射作用。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是《規劃綱要》明確的大灣區建設重點任務之一。香港可充分發揮在專業服務業方面的優勢,主動對接內地發達的製造業體系和資源,推動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金融領域,香港可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聯結全球資本市場加強對大灣區建設的籌融資支持,積極推動區內金融市場開放與創新,從而鞏固提升全球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三是規則制度銜接的示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在規則相互銜接。未來可充分發揮香港市場體系完備、法制體系健全、營商環境優良、開放水平高等方面的優勢和經驗,為大灣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建設區域共同市場提供示範和借鑒,推動粵港澳三地在規則銜接、政策創新、生產要素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四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借鑒作用。香港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在世界範圍內廣受讚譽,在城市規劃、公共交通管理、應急管理、環境保護、公共福利體系建設等方面具有較高水平,城市設施完善、秩序良好、生活便捷,不同文化包容發展。香港的這些成功經驗可以為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提供重要的借鑒,不斷提升大灣區居民生活便利水平和生活質量。
學習時報:《規劃綱要》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之一是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請您談談香港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面有哪些獨特優勢?
王志民: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為香港提供了兩個相互協同、互為促進的戰略平台。香港背靠內地,廣泛聯繫全球,長期以來都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未來在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點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3月24日,王志民在廣州雲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觀看人臉識別設備演示。資料圖片(中聯辦網站)
一是規則轉換銜接優勢。香港在扮演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內地經濟體制機制和國際通行規則對接的「轉換器」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香港可繼續扮演好這一角色,推動大灣區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吸引海外工商界更好參與,並減少在此過程中因制度和規則差異產生的矛盾和摩擦。
二是產業契合優勢。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主導產業與「一帶一路」重點合作領域高度契合。作為國際自由港和全球重要的進出口貿易中轉地,香港商貿業發達,港口和航空物流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暢通方面具有重要優勢。而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健全的金融體系,則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籌融資等各項金融服務,促進沿線地區資金融通。此外,香港的法律服務、企業諮詢、檢測認證等專業服務業規模大、實力強,可為內地企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開展商貿往來提供重要的配套服務。
三是人才和多元文化優勢。香港擁有大量國際化和高素質的法律、財經等專業人才,聚集了眾多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持。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全球華僑華人的聚集地,香港與世界各國華僑華人有深厚的民間聯繫和合作淵源,在全球特別是東南亞擁有龐大密集的人文經貿網絡,可充分發揮華人紐帶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特殊作用。
學習時報:圍繞貫徹落實《規劃綱要》,下一步香港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王志民:把《規劃綱要》描繪的藍圖細化為工作「施工圖」,是推動各項工作邁上新台階的重要一環。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在《規劃綱要》宣講會上描繪了香港的「施工圖」,表示特區政府未來將集中開展六個方面重點工作,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優勢範疇開拓發展空間;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推動青年創新創業;充分用好香港的國際聯繫和國際網絡,向海外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吸引資金和人才落戶大灣區。
林鄭月娥行政長官提出的這些重點工作都非常重要。未來香港中聯辦將支持特區政府突出經濟和民生雙導向,引領香港社會各界參與大灣區建設。經濟方面,重點是支持香港在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促進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升級」。香港既需要進一步加大科創投入,加強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優化本地科創基礎設施,構建良好科創生態,又需要加強與深圳等大灣區重點城市的對接合作,通過共建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科技園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構建港深創新極點,聯通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對接兩地創科鏈條,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民生方面,重點是抓住「惠青」和「惠民」的關鍵,推進兩地民生領域合作。「惠青」就是要支持香港青年把握大灣區發展機會,積極赴大灣區就業創業,獲得更大發展空間,未來可會同大灣區內地城市,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資金服務、創業指導、企業服務、生活配套等一條龍服務支持,建設更多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惠民」就是要繼續配合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出台更多便利港人到內地生活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銜接,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大膽闖、大膽試」,一件事一件事向前推進,就一定能將《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香港中聯辦作為中央政府派駐香港的機構,將充分發揮溝通者、協調者、促成者的橋樑作用,全力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主動傾聽香港社會意見,團結香港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香港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書寫新的時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