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也談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2019-05-07
来源:香港商报

  趙汝林

  今年正值「五四運動」100周年,剛過去的5月4日,無論是香港、內地還是台灣甚至海外華僑都舉辦了許多的紀念活動,在中國近代史上,這場爆發於100年前的由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組織發起的運動,對於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甚至現代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延續至今。

  不同角度不同解讀

  100年後,大家紀念五四,亦重談「五四精神」,顯然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對「五四精神」會有不同的解讀,對於今日之中國和社會亦有不同的意義。有人認為「五四精神」體現的是愛國擔當,青年知識分子對國家命運的關懷;有人則認為「五四運動」最重要的內涵應該是「民主」和「科學」;另有觀點認為「五四運動」體現的是思想的解放、對於封建腐朽制度的反抗;當然還有文學界和文化界亦都在關注「五四」對於中國近現代文學和文化的啟蒙。那麼,何謂「五四精神」呢?究竟哪一種觀點才最能體現「五四」在歷史進程中真正的意義所在呢?筆者認為,以上所有觀點都可以代表「五四精神」,亦都是「五四精神」其中內涵,畢竟「五四精神」並不只指5月4日那場學生運動,亦包含其思想的啟蒙、甚至運動爆發對於後續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轉變。

  「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導火索就是1919年時任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激起了北京學生們對於政府無能、無法堅守國家主權的不滿與憤慨,因此在5月4日發起了示威遊行、罷課活動,抗議北洋政府,要求守護國家主權、收回割讓的山東權利,而這場學生活動後續逐漸蔓延至全國範圍,並引發工人、市民、工商界共同參與,最終促成政府沒有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並收回了山東半島主權。因此,從「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緣由來看,其精神包含了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對於國家命運的關懷,對於社會的擔當和責任感。

  而從「五四運動」歷史背景來看,青年學生們敢於組織發起學生運動反抗封建腐敗政府,是受到當時新文化運動思想的啟蒙,新文化運動提倡的「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即民主與科學啟發了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為「五四運動」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因此,「五四精神」內涵亦應包含「民主」與「科學」。

  影響跨界內涵豐富

  多年來,大家對於「五四精神」的主要關注點和討論點都集中於以上兩個方面,但其實作為一場後續蔓延至全中國的運動,它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政治層面,對於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和思想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五四運動」對於封建權威的反抗,促進了個性的解放和一系列社會變革,比如中國女性權利在「五四運動」之後得到很大進步,許多女性開始打破傳統思維就業、創業,多所高等院校亦開始破例招收女生;而「五四」所引發的社會思潮對於中國文學創作和文化發展亦是一個轉折點,現實主義創作和白話文寫作開始盛行,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創作了大量的反抗、批判封建禮教的作品,對於國人思想的解放和社會革命都起到很大推動作用。還有「五四運動」中站出來的許多領袖和代表都對後來整個中國文化、社會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如蔡元培、傅斯年、羅家倫、聞一多、瞿秋白等等。

  「五四」百年,「五四精神」亦經歷了百年變遷,作為一場爆發於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後又蔓延至整個中國的運動,它的精神內涵是跨越政治、文化、思想、文學等多個層面的,無論是對於文化思想的啟蒙啟發,還是對於民主、科學、自由的倡導和吶喊,抑或是對於家國社會責任感,都是我們全面理解「五四」的範疇。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