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台灣藍綠陣營近來針對應否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爭辯不已。高雄市長韓國瑜為了高雄拼經濟而重提「自經區」,有助於將他目前偏重農業與旅遊的施政推向多元產業轉型。然而,蔡英文與「閣揆」蘇貞昌均反對「自經區」,說怕「大陸貨」進來繞一圈就變成「台灣貨」。事實上,經濟部次長王美花已說明「自經區」沒有「洗產地」問題,但蔡英文還在以訛傳訛、誤導民眾,顯然是立足於「反中」思維下之選戰策略。
由來已久有脈絡可循
溯自1975年聯合國貿易發展大會即曾定義「自由經濟區」,乃指在海關關境中,設在口岸或國際機場附近的一片地域,進入該地域的境外生產資料或原材料可以不辦理任何海關手續,進口產品可以在該地區內加工之後再出口,海關對此不加以任何干預。「自經區」可以不同形式與名稱存在,例如加工出口區、保稅區等。1990年代李登輝時期即有「境外特區」的構想,陳水扁時期也於2003年通過《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這些都屬於「自經區」的「境內關外」的概念。2006年時任「副閣揆」的蔡英文表示,「自由貿易港區」是經濟政策很重要的一環。由於「自由貿易港區」的發展,的確對台灣的經濟作出貢獻,馬英九上台後乃於2014年提出「自由貿易港區」升級版,即「自由經濟示範區」。由此可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構想,有其一貫的脈絡可循。
平心而論,「自經區」以「境內關外」為核心,大幅鬆綁對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及知識流等的各項限制,打造自由便利的經商環境;透過免稅優惠吸引外資進駐設廠,並落實市場開放,放寬投資限制;有助於企業進行合理與有效的資源分配,進而提升企業經營效率與獲利能力;再進而活絡台灣經濟,增進民眾就業機會並提高薪資水平。更何況,「自經區」也是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基石。
往昔馬英九時期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其中有2個重點,一是法規的鬆綁,另一是制度的創新,其實都是為了自由化與全球化的目的。前者如允許境外的農產品免稅進口到「自經區」內加工成為製成品,再出口到境外的國家或地區;後者的重點則在於制度的創新,如全球醫療與教育創新。
政治化淪選戰策略
高雄市擁有台灣最好的港口與第二大的空港,而且有很大的腹地,若能將海空港與所謂的「前店後廠」的政策做好,高雄應可成為最具有吸引企業投資「自經區」的城市。然而,「自經區」近年來卻出現相當弔詭的變化與轉折:一、「自經區」在馬當局時既因不同主管官員的經手,又因縣市地方得寸進尺的需索,已變質到超過承載的地步,如起先是考量融入WTO,打算從鬆綁金融、全球醫療等關鍵服務業先手,後來卻硬把製造業與農業都加入,更倍增法制鬆綁上的複雜度與難度。二、民進黨下台後,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賴清德等人均曾力爭加入「自經區」,才使得「自經區」衍生出「六海一空一農技區」的遍地開花景象;如今民進黨重返執政,卻驟變成短期政策的思維,硬把「自經區」全盤污名化。三、「自由經濟示範區」,亦即先在小區試行成功,再推廣至全島;但如今蔡當局卻揚言要做就要把全島都打造成自由島,問題是她的全盤計劃根本付之闕如。
更何況,蔡當局反對「自經區」的兩大理由,包括︰會成為「大陸貨」「洗產地」專區,及大陸農產品進口打擊台灣本地農業,其實完全是不必要的多慮。除了WTO對原產地證明已訂定詳細規範,加上台灣的經濟部門對產地證明也有台灣自己的規範,實務上大陸產品很難到台灣「洗產地」。此外,大陸農產品只要規範嚴謹,根本不可能損及台灣農業。
總之,蔡當局若能正面看待「自經區」的開放政策,並訂定周全的政策及善加管理,「自經區」即能讓台灣可以務實地拼經濟並帶來諸多實際效益。換言之,台灣是該務實面對「自經區」的需求,抑或要在選舉考量下污名化「自經區」而坐視台灣競爭力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