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開心結 難找到方向

2019-07-11
来源:香港商報

  想要擁抱西方,可是西方正在衰落;想要困守本地,可是香港又已經回歸;想要抗拒內地,可是希望又在內地一邊。

  每個方向似乎都走不通,經濟上,高房價吞噬了一切,政治上,基本法限制了各種與人大解釋的「一國兩制」不符的可能。困惑、失望、憤懣等各種情緒交織,大約是此次反對《逃犯條例》修例事件以如此規模突然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某程度上,時下很多香港年輕人的思想走入了一個自設的死局,不打開心結,調整思路,恐怕很難有走通的希望。

  心結不解難辨大勢

  香港的問題千頭萬緒,簡單總結資料,我們可以得到下面兩條粗略結論:

  首先,過去幾十年全球最重要的大勢,就是中國內地的崛起和西方的相對衰落;其次,相對而言,回歸後香港發展的軌迹更接近西方而非中國內地,同樣呈現出相對中國內地快速增長的衰落。

  從大勢的角度看,如果香港要想有更好的發展,恐怕需要的是加強與中國內地經濟的聯繫,搭上中國內地發展的快車而不是相反,否則,香港發展相對滑落的勢頭可能很難扭轉。

  從目前香港自身的經濟狀況看,香港產業老化的情況十分嚴重,所以,依靠香港自身的力量解決香港很多人面臨的樓價過高、無法安居,以及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的問題,看來很難。解決住房問題,首先面臨的就是缺地,政府擬推動的「明日大嶼」計劃,甫一推出就爭議多多,能否推得下去本身就是未知之數,而且就算可以推行,按計劃首批房屋建成也要十多年後,遠水難解近渴;而缺乏上流機會,很大程度上也是缺乏優質工作機會。由於香港的主要產業普遍有成熟、老化的問題,利潤率不高,因此企業很難提供大量高收入的工作機會給市民。而缺乏大量高收入工作,市民收入就不容易明顯提高,收入不高又面臨房屋價格昂貴、居住成本甚高,以及生活開支持續上升的問題。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如果香港眼光僅僅聚焦在本地市場,困守在舊有的成熟行業上,香港的經濟增速有較大概率仍將延續過去逐步下滑的慣性、經濟地位繼續相對下降。

  搭上內地發展快車是唯一出路

  比較各種可能的方向,與西方經濟更緊密結合就意味經濟增速同樣向西方增速靠攏,將導致經濟增長率長期低位徘徊;專注本地市場則意味沒有新增的市場空間,經濟發展只能塘水滾塘魚、沒有出路;邏輯上只有加強與大灣區經濟更緊密的整合,搭上中國內地經濟增長的快車,才有機會解決香港經濟發展上面臨的問題。大灣區首先可以給香港企業提供一個更大的市場,粵港澳大灣區有7000多萬人口,大約是香港的十倍,潛在的生意機會自然要遠遠多於香港;其次大灣區可以為香港的優勢行業以及人才,提供更多的優質、高收入的工作機會,增加其收入;第三,資源和人的流動可以部分緩解香港的房屋壓力,如果配套的醫療、交通、教育等方面能夠支持,將會吸引部分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減輕香港的居住壓力。

  雖然香港經濟重拾動力、香港市民有機會改善生活質素的希望在於與中國內地經濟、大灣區發展的更緊密結合,但這個方向卻與香港目前佔主流的意識形態不一致;香港主流的意識形態大致上仍然希望香港繼續向英美靠攏,盡量隔離與中國內地的聯繫。不過這個希望一方面會阻礙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與香港已經回歸這個現實背道而馳。

  看起來,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質素提高的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加深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濟聯繫,整合資源、提升效率,搭上中國內地發展的快車。但選擇這個方向,就需要打開心結,願意接受與過去意識形態不同的新東西,否則,香港經濟恐怕難有出路。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