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員遭多名示威者圍毆。
近來香港局勢紛紜,議論鵲起。有朋友自香港歸來,說他目睹暴徒衝擊立法會,感到震驚和憤怒。他問:香港如此多事紛擾,是不是意味「一國兩制」不成功?如此鬧下去,是否會撤掉「一國兩制」?對他的義憤,筆者有同感,惟對其疑慮則不敢茍同。
「一國兩制」是成功的
衡量「一國兩制」是否成功,不是看理論,而是看實踐,有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能不能實現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因為「一國兩制」方針是為收回香港而制訂的。這一點已經做到了,若沒有「一國兩制」,香港是不可能順利回歸的,對此舉世公認,無人質疑。第二個標準,香港回歸後,在一個國家內,能不能保留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內地與香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能不能長期共存與互利。從回歸後22年的實踐看,雖然發生過一些波折,但也做到了。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是成功的。
為什麼「一國兩制」能成功呢?因為它符合香港的實際,也符合國家發展的實際。有人說,搞「一國兩制」是因為收回香港時「國家實力不夠」。按此說法,似乎搞「一國兩制」是無奈之舉。其實不然,如果僅論實力,早在1949年大軍南下就能收回香港,那時港英都準備捲鋪蓋回家了,何必等到1997年呢?事實上,正因為我們國家更有實力,更有自信,才有可能用「一國兩制」的辦法處理香港問題。
朋友說,現在有一種說法:搞「一國兩制」是中央政府對港人的信任,如果港人鬧事,這種信任可以收回,「一國兩制」就沒有了。他問是否會有這種可能性?筆者以為,這只說對了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小部分原因。中央政府的確信任港人能夠治理香港,但這並非實行「一國兩制」的主要原因。鄧小平說過,搞「一國兩制」,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的,也不只是為了安定香港的人心,而是從國家和香港的實際出發,考慮到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同中國的發展戰略有着密切的關聯。他的話說得很清楚,搞「一國兩制」不是權宜之計,也不只是「信任港人」,而是眼於國家發展全局而制訂的國策。只要我們國家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變,在香港搞「一國兩制」就不會變,也不能變。習近平總書記講要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那麼,「一國兩制」也是要進行到底的。
再說,絕大多數港人是愛祖國、愛香港的,這是主流,不能因為極少數人搞暴力,就說港人「不受信任」,更不存在什麼中央「收回信任」的問題。假如「收回」,那就等於宣布「一國兩制」失敗了。那些搞暴力的人唯恐不流血,唯恐香港不亂,目的就是要綁架香港同胞,造成港人「不能信任」的假象,以此激怒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搞垮「一國兩制」。對這種企圖,我們應當認清,不能上當。
問題在錯誤理解「自治」
朋友問:既然「一國兩制」是成功的,為什麼香港還會出現一些動亂呢?筆者認為,有這種疑問,恐怕是對「一國兩制」缺乏全面認識吧。貫徹「一國兩制」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早有預見,他說,香港回歸後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會不會出現損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夠設想香港就沒有干擾,沒有破壞力量嗎?我看沒有這種自我安慰的根據。他還說,切不要以為沒有破壞力量,這種破壞力量可能來自這個方面,也可能來自那個方面。
這些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一國兩制」不是烏托邦,不可能平安無事。香港回歸不是萬事大吉,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出現社會動亂,這是「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國兩制」本身就意味差異和矛盾,否則就不是「一國兩制」了。如果一發生問題,就對「一國兩制」產生懷疑和動搖,那才是不懂「一國兩制」。
朋友又問:香港出現的這些問題,是什麼原因?是不是由於偏重「兩制」而忽略「一國」造成的?筆者認為,香港確實存在忽略「一國」的錯誤傾向,但最主要的問題,與其說是偏重「兩制」,不如說是錯誤地理解「自治」。要說最大的偏差,不是出在「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上,而是出在「一國」與「自治」的關係上。「兩制」是客觀存在的,既沒人要改變它,也沒人「偏重」它。倒是香港的高度自治,實行起來容易產生偏差。一些人對「一國」原則發起挑戰,也主要是在「自治」這個範疇。
這個事不是現在才有的,上世紀80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問題,英方曾提出所謂「剩餘權力」問題,意思是中國政府除了管理外交、國防之外,「剩餘」的權力都歸香港,提出以「最大程度的自治」來修改中方主張的「高度自治」。這些要求,理所當然遭到了中方的拒絕。但英方不甘心,一直試探中方的底線。末代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方案」,就是一次赤裸裸的試探,企圖越過中方的底線。中方堅決頂了回去,使英方看到了中方恪守底線的決心。但這種「探底」行動不會停止,「九七」前有,「九七」後也會有;外國勢力會做,香港也會有人做。軟的不行就來硬的,最極端的做法是搞「港獨」,搞暴力,以此衝擊底線。
香港回歸之初,有人以為,就是換一個港督,換一面旗子,只要把外交、防務拿在手裏,其他事可以不管。這種想法,也是對「自治」的誤解,把「五十年不變」變成了「五十年不管」。你不管,人家就鬧;你退一寸,人家就進一尺。現在的局面,與此不無關係。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我們就可以看清,香港回歸後發生的一些事件,從香港終審法院關於「居港權」的錯誤判決,到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再到「佔中」、「港獨」,直至最近發生的暴力事件,都不是「兩制」的關係出問題,不涉及社會制度的差異,而是集中在「自治」的範疇。有些勢力不斷地試探中央政府的「底線」,試探「自治」的空間有多大,反覆挑戰「一國」原則,挑戰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權威。這些事件,就是當年鄧小平所預見的那種危害國家根本利益、損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對此,首先是香港政府要干預,必要時中央政府也要干預。
說到「干預」,有人說過去港英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為什麼我們要干預?其實,港英的「不干預」是就經濟運行而言,而且也不是絕對的不干預。而一旦涉及英國的利益、涉及港英的管治政權,它干預起來是毫不含糊、毫不手軟的。只是在香港歸還中國前夕,它才大幅度放權,目的是削弱香港的行政主導體制。現在,中央政府也不能「大撒手」,對涉及國家根本利益、香港根本利益的原則問題必須旗幟鮮明,不能退讓。
香港是一個自由社會,各種利益集團「山頭」眾多,輿論環境寬鬆,外部勢力頻繁干預,各種各樣議論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的底線能不能守住,能不能堅持原則,不為外界所動,是管治香港的關鍵。
中央的底線是什麼呢?筆者認為至少有這幾條:國家的主權不能受損,中央政府的權力不能被侵蝕,中央與特區的關係不能顛倒,香港基本法不能逾越,治港班子以愛國者為主體不能改變。在這些方面,立場和態度要堅定,不能退讓,否則會損害國家的利益,造成香港社會混亂,有損香港的穩定繁榮。
是政治理念的問題
朋友又問:香港出現的這些問題,是不是因為「去殖民地化」工作沒做好呢?筆者認為,此說法的意思可以理解,但「去殖民化」這個提法不準確。所謂「去殖民化」或「非殖民化」,這些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是指原殖民地獨立的過程,其主要特徵是:作為國家的獨立主權;實行全民的政治自決;原宗主國在當地培養代理人;實行以代議制為中心的政治制度;獨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與之相比,香港截然不同,關鍵在於香港是回歸祖國,不是「獨立」。
中國政府一向不承認香港是殖民地,上世紀70年代加入聯合國不久,就要求聯合國將香港從殖民地名單中刪除了。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後,香港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不能搞「政治自決」;不允許英國在香港搞代理人,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經選舉後由中央政府任命;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不是立法主導,等等。這就是中方在香港回歸過程中不提「去殖民化」或「非殖民化」的原因。現在有些人說要在香港搞「去殖民化」,是看錯郎中開錯藥。
香港的確存在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影響,一些人的國家民族意識不強,極個別人搞「港獨」的問題。但是,大多數港人是愛祖國、愛香港,有民族自豪感的。一部分港人並不是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是不認同內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也就是說,不是民族意識問題,而是政治理念問題。對此,應該求同存異。
香港回歸了,而人心的回歸則需要相當長的過程。促進香港人心回歸,主要是進行國情教育,消除港英殖民統治的影響,引導港人正確了解國家,正確理解「一國兩制」,增強國家民族觀念,維護香港繁榮穩定。這些工作,與「去殖民化」是兩回事。
可見,準確地全面地執行「一國兩制」不容易,需要我們反覆領會鄧小平的有關論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加深理解,澄清模糊認識,這樣才能將「一國兩制」貫徹到底。
作者:東方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