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示威衝擊令港金融中心地位受損 港金融體系仍穩

2019-08-12
来源:香港商报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左)、星展銀行(香港)經濟研究部高級經理謝家曦(中)及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右)均指出,香港金融穩健未見有即時危機。

  香港近期發生連串示威遊行抗議活動,社會矛盾升級前所未見,更有網上發起擠提中資銀行行動,企圖打擊本港金融體系穩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坦言,近期示威活動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損,惟未見有大量資金流走。綜合一眾經濟學家及分析員意見,普遍認為目前香港金融體系穩如泰山,只是倘若困局未能化解,下半年可能出現資金外流的情況。

  近期一連串示威衝突,無可否認對香港經濟帶來負面影響,香港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外圍正面對中美貿易戰及英國脫歐等不明朗因素困擾,內部又面對政治紛爭,若香港經濟受拖累,或引發大量資金流走,導致港元需求減弱,增加港元匯價下調壓力,令香港加息壓力大增,更可能惹來國際大鱷狙擊港元。

  不過,星展銀行(香港)經濟研究部高級經理謝家曦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現時資金流走趨勢不明顯,主要看到美元兌港元遠期利率維持在7.8水平,反映港元仍穩健,投資者對港元仍有信心。

  港匯企穩短期未足以觸發資金流走,但謝家曦表示,自去年5月份以來,銀行港元存款兌換為美元呈上升趨勢,相信主要由於中美貿易戰下投資者避險。他指出,需留意未來數月的存款情況,如果本港政治繼續不穩,有機會加快港元存款流失。但他認為,現時港股平穩,市場對香港經濟及營商環境長期仍具信心。

  港股走勢平穩未見走資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亦向記者表示,本港暫時未有大規模資金流走情況,市場仍然觀望,但市場擔憂存在,若目前的社會困局未能化解,下半年或會真正發生資金外流。

  近期不法分子在網上討論區發起網民集體到銀行擠提,並把港元兌換成外幣,以沽空港元、衝擊聯匯制度,市場亦擔心國際資金對香港失去信心或會流走,為港匯增加下跌壓力。

  不過,謝家曦認為,香港金管局捍衛港匯的能力毋庸置疑,他說:「外匯基金現時有4萬億港元,是貨幣基礎的兩倍有多,即使港人把手上全部港元兌換成美元,金管局仍然有能力穩定港元匯價。」

  事實上,聯匯制度具體上透過貨幣發行局機制來運作。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香港貨幣基礎必須以外匯儲備提供十足支持,而外匯基金中的「支持組合」就是為香港的貨幣基礎提供支持,組合所持資產是高流通性及信貸質素優良的美元資產,如美國國庫券。

  外匯儲備足以應對資金流動

  貨幣基礎由四部分組成,包括負債證明書、政府發行的流通紙幣及硬幣、銀行體系總結餘,以及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根據金管局網頁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貨幣基礎為16345億元;外匯基金總資產為41370億元,較2018年底增加821億元;外匯儲備資產為4456億美元,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約7倍。

  當香港面對資金流走,「香港作為這麼小的經濟體,金管局擁有的外匯儲備是很多的,所以一般的情況下是能夠應付的」。廖群說。

  雖然財爺一再強調暫時未有明顯資金流走,但本港銀行體系結餘由一兩年前的2000多億元,逐步下降至目前約540億元,加上近期港元同業拆息及港匯均有較明顯波動,引發市場擔心銀行體系結餘最終會降至零,本港金融體系可能出現問題。

  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早前在網誌《匯思》撰文,向市場派定心丸,指近期港匯及港元拆息出現較明顯波動,與一些市場活動及港元市場結構有關。他指出,港元拆息有波動並不罕見,個別因素例如大型新股招股活動短暫凍結資金,帶動拆息上升是在合理預期之內。同時,銀行體系結餘下降,港元拆息對於港元資金需求變化的敏感度也會有所增加。

  但他強調,這並不代表目前的總結餘水平不足以應付銀行間支付結算的需求,只是銀行要比以前更加積極地去管理自己日常的資金安排,以確保自己以及整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得到有效流轉。

  銀行體系結餘充裕

  李達志表示,若銀行體系因大型財資活動,而出現流動性短期緊絀,銀行亦可以使用金管局為它們設立的流動資金支援措施,當中包括利用手上持有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透過貼現窗獲取隔夜資金,或與金管局進行外匯掉期或有期回購交易以獲取流動性支援。

  根據金管局網頁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5月底,已發行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總量為10652萬億元。事實上,該些票據及債券大部分被銀行持有作為流動性管理之用,金管局可以回購方式向銀行提供流動性,有助減低銀行同業拆息因資金外流而出現過分波動的風險。

  謝家曦預計,銀行體系結餘要跌至零仍有很長時間,「目前540億元結餘仍然充裕,只是之前的2000多億元太多」。他認為,未來銀行體系結餘下跌的速度,須視乎港匯及金管局入市步伐。

  廖群則指出,如果出現大規模資金外流,500多億元的銀行體系結餘並不是很多,當銀行體系結餘進一步減少,甚至跌至負數,將促使銀行加息,可能會打擊本港經濟。但他相信,一般情況下的走資,金管局有能力應對。

  當局樂見資本市場活躍

  事實上,銀行體系結餘逐步下降,主要由於此前美國進入加息周期,但香港銀行沒有完全跟隨,令港美息差擴闊,促使市場出現「沽港元、買美元」的套息活動,令資金不斷流走。

  李達志指出,近期拆息上升,令沽港元買美元的套息交易變成無利可圖,市場早前活躍的套息活動隨之減退,再加上其他增加港元需求的因素,使港匯自6月初的7.84水平,逐漸走強至7月初的7.78至7.8水平,從而令到一些早前做了沽港元期貨和期權合約的投資者決定平倉。

  李達志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活躍的資本市場和頻繁的金融活動是當局所樂見。港元作為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在支持香港金融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金管局會繼續採取合適的措施,保持港元市場按照聯匯制度有效運作,確保香港的貨幣和金融體系穩定。

  香港銀行擠兌風險低

  《逃犯條例》修訂引起示威不斷,早前更有不法之徒發起集體到中資銀行擠兌,藉着擾亂中資銀行經營製造恐慌。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參與集體擠兌活動的網民大多屬於基層,他們財力有限,即使真係集體來擠兌,對中資銀行影響亦不大。

  香港設有存款保障制度,每名銀行存戶都有50萬元保障額,不會因為銀行倒閉已化為烏有。

  事實上,引發銀行擠兌事件的原因不盡相同,包括經濟、政局不穩,或銀行面臨財困等。香港歷史上曾經出現多次擠兌事件,最近發生一次大型擠兌事件為2008年東亞銀行(023)傳出因在雷曼債券及AIG(美國國際集團)中投資失利,陷入財困,而引發大批小存戶恐慌性湧到東亞銀行各分行提走存款。當時由於不少分行都出現排隊提款的人潮,警員須出動維持秩序。

  每名存戶保障額50萬

  後來該行發聲明指,事件屬惡意中傷,批評造謠者破壞香港金融體系穩定,強調該行財政狀況穩健。該行主席李國寶認為,造謠者可能是藉此沽空東亞股份。

  此外,80年代,香港曾有多間小型銀行出現財困,並引發擠兌潮,最後部分銀行要由港府接管,並且需由外匯基金注資,以維持銀行日常運作。最後值得一提,本港已於2006年推出存款保障計劃,萬一有銀行倒閉,每位存款人於每家銀行最高可獲港幣50萬元的保障額。

  聯匯之父稱制度運作暢順

  美國對沖基金Hayman Capital創辦人Kyle Bass早前揚言狙擊港元,他認為本港外匯儲備極其不足,難以維持聯繫匯率制度穩定。其後金管局反駁,指出對方誤解聯匯制度及外匯基金運作,稱聯匯制度行之有效,有賴龐大的外匯基金。金管局強調,目前沒有必要亦無意變更聯匯制度。

  金管局這次只是「出口術」擊退炒家,但事實上,當局在1998年金融風暴期間已身經一役,當時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東南亞多國,當時港元也成為國際投機者狙擊的目標,國際炒家通過大量拋售港元,沽空期指牟取暴利,金管局多次以挾高息擊退炒家,以穩定聯繫匯率。最後港府動用1200億元入市買股票救市擊退沽空港股的炒家。

  當年的國際炒家包括有「金融大鱷」之稱的索羅斯(George Soros),多年後他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重提1998年多次狙擊港元,坦承當年狙擊失敗,又讚賞時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等官員,指他們捍衛港元行動做得非常好,港府有關做法值得嘉獎。

  本港近期政治事件有機會觸發信心危機,海外炒家或重施故技狙擊港元,但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國際金融監管趨嚴,加上港股規模大增,炒家要重施當日「雙邊操控」的故技難度大增。

  聯匯令港失貨幣政策獨立性

  聯匯自1983年實施以來,一直爭議不斷,儘管多年來港匯面對外圍動蕩仍能保持穩定,包括1987年全球股災、1998年金融風暴等,聯匯制度都未受動搖,但有分析認為,隨全球經濟環境變化,聯匯制度有需要重新檢討,因聯匯制度下,港息須跟隨美息,令香港失去貨幣政策獨立性,長年的低息環境導致樓市泡沫。

  有專家比喻,就如一間早已「爆棚」的餐廳,食客仍爭相進入之時,餐廳竟然還再減價!

  祈連活表示,現行聯匯制度運作暢順,看不到有改變的需要。

  有「聯匯之父」之稱的經濟學家祈連活(John Greenwood)在今年初曾表示,現行聯繫匯率制度運作暢順,看不到有改變的需要。他過去曾指,唯一願意考慮對聯匯的改變,是50%美元、50%人民幣的聯匯制度,但大前提是人民幣可完全地自由兌換,成為國際硬通貨幣。

       香港商報記者 張智榮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