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為功加強國情教育

2019-11-11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童丏智

  第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加強對香港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增強香港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作為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被專門提及。筆者認為,中央政府的這一決定,高瞻遠矚,立足當下、瞄準未來,是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好青少年群體「人心回歸」問題的一劑良藥。

  把握核心 搭建體系

  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和正確理解基本法,必須要立足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具體國情。儘管近年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感召下,香港青年群體同內地的交流增多、對國情有了一定的直觀了解,但香港的青年群體由於成長環境的特殊性、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對國情的了解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上,還存在一定的短板、死角和盲區。系統、科學地加強青年群體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對國家文化歷史和社會法制的了解,增強他們的國家觀念和國家意識,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既是中央分析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產生原因後作出的重要決策,也是香港特區政府必須要積極作為、主動作為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情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概念,其涵蓋範圍遠遠超出國民教育的範疇。當前,香港的部分中小學或有意、或無心地模糊國情教育和國民教育的範疇,這就需要香港特區政府對症下藥,從體制、機制、師資、教材編寫等各方面,全方位做好青少年群體的國情教育這一系統工程,制訂一套內容更為綜合、主題更為開闊的國情教育方案。在這項系統工程當中,要牢牢把握一個核心準則:國情教育是培育國民的國家觀念和國家意識,為更高層次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央之所以將「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作為一體提及,是因為:對國情的準確掌握,可以進一步夯實青少年群體對國家歷史的全面把握,既有助於了解決定國家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出發點,也有助於理解制訂國家政策和方針的基本依據,更有利於理解國家過去、現在和預測國家未來發展。以大灣區建設為例,通過加強國情教育,既有助於青年群體深刻理解其戰略意義、從表象的就業機會等看到深層次的國家整體競爭實力的需求,從而更準確地找到自身的發力點,也有利於尚在中小學校園的學生,激發內心對大灣區的好奇與憧憬,從而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

  夯實基礎 創新方式

  國情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工作,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團體共同努力。在推進的過程中,既要夯實基礎,又要創新方式。

  夯實基礎,首先要編製全面、綜合的國情教材。對國情的認知,不能僅僅依賴於到內地參觀、感悟風土人情,那樣容易停留在「認識」的表面,而是要立足於「通曉國情」。所以,國情教材藍本主要內容應該至少緊扣三點:一是緊扣經濟國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深入理解國家經濟發展核心思想,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5G網絡」、「國家大數據」、「AI科技」等戰略思維有更高層面的認知,以利於更為全面客觀、理性地認識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發展定位,思考香港發揮獨特優勢的路徑。二是緊扣「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引導青年群體了解在「一國」的框架下「兩制」的差異,以及如何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辯證實踐的思維和構想,從而深刻理解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一國兩制」巨大的制度優勢。三是緊扣社會責任感。通過客觀審視和思考國家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更好地理解國家應對重大社會變革和化解社會矛盾所採取的策略和方式,啟發青少年群體對香港特區政府治理進行理性思考,從而增強「我為香港發展做什麼、如何做」的主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創新方式,要首先關注教育對象的特點。國情教育面對的是越來越有思考能力的零零後、一零後群體,這就決定了香港社會推行的國情教育,一定是具有自主學習和批判精神的國情教育,而不是單向的、填鴨式的國情教育。特區政府和學校等機構至少要對國情教育的教學方法有全方位的探究,要從認知、情感、實踐等不同層面,創新教學方式,達到有思想、能反思、肯深思的效果。首先,要引導青少年群體辯證地、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既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也看到我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這個過程中間,闡明原因,以期建立起正反雙向思考的全面認知。二是要引導青少年群體在根本問題上明辨是非,深刻理解國家的道路選擇和制度選擇。三是要注重情感和實踐的結合與補充,引導青少年群體深入大灣區,開展社會實踐或是微型創業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國家好」「國家行」,激發內心「國家愛我,我愛國家」的樸實情感。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