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玉川
上周發生的兩件大事,都對後市有深遠影響。事件一:歷經超過一年半的中美貿易摩擦後,中美終於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本達成共識。根據新華社報道,中方關於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聲明13日晚對外發布。聲明說,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的共同努力,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已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推文說,「我們已經與中國達成一項非常大的第一階段協議。」他並在推文中具體寫道,「他們(中方)同意進行許多結構性改革,大量購買農產品、能源和製造業產品,以及更多。25%的關稅將保持不變,其餘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維持在7.5%。」特朗普在緊跟的第二條推文中說,由於雙方已經達成協議,因此原定於12月15日開徵的懲罰性關稅不再加徵,而且雙方第二階段談判將立即開始,而不是等到2020年美國大選之後。
資料圖
中美第二階段貿易談判料難有成果
看來,經過超過一年半的反覆折騰後,特朗普終於有些黔驢技窮、被迫接受現實了,中美能夠趕在美國大選前達成首階段協議,符合我們一直以來的預期;畢竟,競選連任才是特朗普眼下的最重要任務,如果貿易摩擦久拖不決,影響到美國農民和利益受損人士對特朗普的支持,對特朗普而言,難免太不划算了。
但是,首階段貿易協議勉強達成,並不代表中美關係雨過天晴。總體來說,中美之間的全面博弈仍在激烈進行之中,首階段貿易協議的達成,不過是因為雙方都不願繼續承受貿易戰的代價、有達成協議的需要而已。
有人擔心以特朗普拿協議當抹布的勁頭,就是達成協議也沒多大意思,因為特朗普隨時都可以翻臉將協議拋棄。不過,在我們看來,這種擔心可能有些過頭了,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順利履行的機會還是不小的。我們這麼判斷當然不是因為對特朗普有信心,純粹只是因為履行協議避免在大選期間爆發影響特朗普選情的事件,比較符合特朗普的利益;而對中國來說,仍在面對「三期疊加」所帶來的巨大經濟下行壓力,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主動挑起與美國的貿易爭端,因此,從雙方的利益出發,履行首階段協議對雙方都較為有利。
從中美對首階段協議發表的不同聲明措辭來看,美國明顯仍然希望盡快與中國就所謂的「結構性改革」達成協議,不過我們之前多次說過,「結構性改革」涉及中國的經濟主權,中國基本沒有讓步的空間,美國的要求注定不會有結果。
基於雙方對待「結構性改革」互相對立的立場,我們認為第二階段談判有結果的機會不大,更大的可能是會久拖不決,大家慢慢消耗時間。
不過,第二階段協議難以達成,又未必會影響首階段協議的履行。從近期中美的互動來看,中美都有把各種問題分開處理的意圖,例如美國通過了《香港人權法案》和《維吾爾人權法案》,這是公然干涉中國內政,但這種行為並沒有影響到貿易談判,中國僅僅是暫停審批美國軍艦赴香港和制裁美國幾個NGO組織,所以,雖然我們估計第二階段協議拖而不決的機會較高,但特朗普出於選舉利益的考慮,較大可能會採取容忍而非翻臉的態度。
總結起來就是,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以後的談判難有成果,中美關係也難以好轉,由於明年特朗普主要關注選舉,所以中美關係較今年平穩的機會略高。預計首階段協議順利履行的機會較大,但其他方面矛盾照舊,中美大概率將採用分開處理問題方式以避免全面衝突。
明年內地經濟有望保持平穩
事件二是12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由於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因此本次會議格外引人關注。會議指出,內地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與此同時,會議對明年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提法和變化,如提及三大攻堅戰時順序有調整,脫貧攻堅位列首位,說明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取得相當進展,金融風險不再是經濟工作的首要關注;寬財政、穩貨幣的整體基調不變,但貨幣較前更加寬鬆的信號明顯;針對備受關注的房地產,此次會議也更強調「穩」。
今年以來,內地的經濟數據總體仍處於逐漸回落之中,「三期疊加」加上中美貿易摩擦都加大了經濟的下行壓力。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可以看出:首先,中央對內地經濟的穩定向好深具信心;其次,金融風險化解取得一定成績。由於金融風險主要來自於高槓桿,化解金融風險常常意味着降低槓桿,對企業的金融環境構成一定壓力,因此不強調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含義就是不再要求降低資金槓桿,對企業融資環境的穩定有利。
第三,財政政策積極和貨幣政策偏向寬鬆都對經濟企穩有利;第四,會議更強調「穩」字,說明中央決心採取各種必要手段維持經濟、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穩定,對經濟穩定向好有利。
中美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為香港股市去掉了一個長期重大壓制因素,未來一年特朗普有可能將注意力轉移到競選連任上,相對減少中美衝突的機會,令市場前景有所改善;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0年內地經濟有望保持大致穩定,這些因素基本都對港股有利,港股有望在有利因素的支持下,進入上升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