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獲批的我國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如期上市。
12月29日,記者從“九期一”全球戰略發布暨第一屆腦腸軸論壇上獲悉,今天,“九期一”正式在國內上市。
患者可憑醫生處方,在全國各大專業藥房(DTP藥房)購買。
至于最受關注的藥價問題,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松濤回應:“九期一”一盒 895元,具體用藥方案需要根據醫生處方來確定。接下來會與醫保主管部門溝通,爭取盡快進入醫保,降低患者用藥費用負擔。此外,隨着生產工藝優化,產量增加,藥物成本會隨之下降。

“九期一”正式在國內上市 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 圖
“九期一”新藥上市申請從受理到獲批不到1年,是國家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後,通過優先審評審批通道獲批的第一個神經精神類中國原創藥物。
九期一批准上市之後質疑很多,有些比較尖銳,對此,研發團隊首次做出了回應。
質疑一
科技日報記者問:饒毅被曝光的公開信草稿中說機制研究的論文“不造假是不可能的”。對此怎麼看?
呂松濤:質疑聲不斷,從2018年7月17號就開始。原因完全可以理解:17年沒有新藥,中國科學家做出來了。投入幾千億美金都不能成功,中國一個小公司做出來了。腸道菌群腦腸軸的學說只是假說,沒有更深入的研究證實。
但我們堅持做這個藥,信心來自臨床患者的療效;國際同領域的一流專家對三期臨床給予肯定。
在科學領域內,我們對相關質疑充分理解和支持,如果我們沒有懷疑阿爾茨海默病的Aβ假說,沒有探索新的可能,“九期一”也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我們發布了一個開放的研究計划,所有有志于進一步研究“九期一”及其作用機制的人都可以加入。
歡迎質疑我們的科學家、臨床醫生都加入三期研究和機理研究中,共同發揮出藥物潛力,揭示藥物的價值。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耿美玉:關于“九期一”作用機制的研究長達二十多年。過去我們只知道是靶向Aβ,但作用機制和現在的抗體是不同的,我們發現3期以及大量其它的實驗表現的作用是超越靶向Aβ。
2015年恰恰也是整個國際上關于腸道菌群和神經疾病,包括腸道菌群和大腦疾病、腸道菌群和慢性復雜疾病的學說、假說不斷被大家開始認知的時候,團隊有幸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九期一”是否可以通過腸道菌群發揮作用。過去四年當中,團隊五十多人針對作用機制(不算外面給我們服務的CRO團隊),前後做了2700多只老鼠(僅就指今年9月發表于《Cell Research》上論文的研究工作),23次試驗,互相佐證、互相補充、互相完善,這才有了今天談到的作用機制。
我們發現老年癡呆的發病機制不僅是大腦、肝脏等等神經退性疾病,更加是腸道菌群失衡導致全身細胞紊亂的免疫系統疾病,最終導致神經炎症和老年癡呆的發生。
從這個角度來講,盡管這個學說假說不是我們首先提出來的,但我們實質性地進行了非常重要的機制的研究。
當然,現在針對“九期一”作用機制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未來無論是國際多中心聯合研究的過程,還是真實世界的研究過程,包括未來的機制研究過程、基于新的機制的拓展研究過程,我們會繼續深入研究。
質疑二
問:“有條件上市”的後續要求執行的如何?
11月初,“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國家藥監局要求申請人按時提交有關試驗數據。
當時,耿美玉曾給出解釋:“有條件批准”是因為在新藥申報資料中,關于大鼠長期致癌性試驗正式報告沒有提交,但是試驗已經完成,統計結果也已經全部完成,表明這個藥物與致癌性沒有任何相關性。國家藥監局允許“九期一”先上市,同時要求研發團隊在3個月之內把資料補交上去。
今天的發布儀式後,耿美玉透露, 12月26日,他們已經把大鼠104周的致癌毒性實驗結果上交國家藥監局,結果顯示沒有任何大鼠致癌風險。
質疑三
問:九個月的對照時間是否不夠長?
肖世富:“九期一”是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領域全球首個長達9個月的純安慰劑雙盲隨機平行對照研究,既往藥物的同類試驗最長是6個月的。
國外很多AD新藥之所以拉長臨床試驗時間、增加更多患者樣本,甚至將兩個臨床試驗數據進行合並處理,主要是因為療效不夠明顯,而“九期一”沒必要這麼做。過去,失敗了的阿爾茲海默病藥物基本上只能改善0.4或0.5分。“九期一”在3期臨床試驗期間達到了2.54分。
如果我們在9個月的時候也沒看到效果,可能臨床研究也會延續到一兩年,甚至更長。
質疑四
問: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研究如何開展?
據介紹,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研究,將以超過2000例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為對象,在北美、歐盟、東歐、亞太等地區的200個臨床中心開展12個月的雙盲試驗和6個月的開放試驗,進一步深入驗證“九期一”的臨床價值。
綠谷表示,他們計划2024年完成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爭取在2025年完成新藥全球注冊申報。
“九期一”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研究由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盧魯沃腦健康中心主任教授杰弗里·卡明斯(Jeffrey Cummings)領銜主導並擔任首席科學家,他同時也是綠谷制藥有限公司的科學決策委員會主席。
綠谷表示將設立開放性專項研究基金,支持全球優秀科學家共同參與“九期一”及其機理深入研究,以推動腦腸軸與大腦疾病共性機制的深度研究。
發布儀式上,“九期一”中國3期臨床主要牽頭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教授肖世富,“九期一”中國3期臨床主要牽頭研究者、北京協和醫院神經醫學科教授張振馨,首次系統公開解讀了臨床研究數據與結果。
據介紹,“九期一”進入臨床試驗以來,先後有1199例中國受試者分別參加了1、2、3期臨床試驗研究。其中3期臨床試驗由北京協和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牽頭組織的全國34家三級甲等醫院開展,共完成了818例受試者的服藥觀察。
“九期一”藥物的純安慰劑對照研究為9個月。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藥物有效率為78%,可以持續、明顯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且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安慰劑組相當。(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