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張麗娟報道: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岭領銜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獎系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的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的最高獎。
“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由以岭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為第一完成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河北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共同完成。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大約有2.9億心血管病患者,每10秒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會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導致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進而出現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絞痛,然后逐漸發展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最終導致心衰,甚至死亡。從微血管病變開始到心血管病發生,這樣一個連續的心血管事件過程,就像一條鏈條那樣環環相扣,因此稱之為“心血管事件鏈”。吳以岭介紹,十多個課題組對3.3萬多條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微血管病變是一個包括微血管內皮細胞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參與心、腦、腎這些脏器細胞結構功能損傷的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復雜網絡病變規律。實驗證實,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治療臨床心腦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關鍵機制。
項目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開展研究並取得了突破。吳以岭介紹,一是系統構建了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脈絡學說,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重大理論原創成果;二是該研究闡明了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腎病等難治性疾病發病的共性機制是微血管病變,而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則是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國家973計划項目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取得了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三是該項目利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開展了大量臨床試驗解決了國際醫學界重大難題——通心絡膠囊解決了急性心梗無再流世界醫學難題;參松養心膠囊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治療提供了新藥物,填補了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調律的藥物治療空白;芪藶強心膠囊明顯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