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考慮限令退出機制

2020-04-24
来源:香港商报

资料图

  作者:方想

  香港新冠肺炎新增確診個案連續多日單位數,甚至零確診,顯示疫情正在趨緩,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與此同時,政府早前防控疫情推出的多種限令,包括人流限制、限聚令等,對經濟打擊的後遺症不斷顯現,對民生的衝擊持續加深,市民生計堪憂。香港不能長期實施限令,否則經濟長期停擺的問題會比疫症的影響嚴重及深遠,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時,政府宜因應疫情形勢的變化,抓緊考慮限令退出機制,在保持防疫警覺的前提下,逐步放寬限制措施,讓經濟活動逐漸回復到較正场状態,若是等到疫情完全消失才取消限制措施,香港實在傷不起。

  經濟損失民生衝擊難負荷

  過去數月,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本港確診染疫數字顯著增加,政府一直採取積極手段防控疫情,從嚴格的入境限制措施,居家檢疫、強制隔離,到訂立「限聚令」禁止4人以上群組聚集、餐飲業限制人流,關閉卡拉OK、麻雀館、美容院、夜總會等,嚴格限制社交距離,務求切斷病毒社區傳播鏈,一系列限令有效控制局面,近日都是零星新增感染者。不過,嚴厲的防疫措施之下,是香港的社會經濟活動受到極大抑制,經濟民生持續告急,各行各業愁雲慘霧,威脅無數經營者和市民的生計,最新資料顯示,今年首季本港失業率為4.2%,創9年新高,不少打工仔手停口停,經濟陷入停頓所產生的民生影響已非常明顯。雖然政府推出高達2875億元的抗疫基金,幫助在疫境之下撐經濟保就業,但坦白說,抗疫道路漫長,疫情或有起伏,等待病毒完全絕才考慮恢復經濟活動,不知要到幾時,長此下去,就算政府拿出更多的錢去紓困、補貼,不僅彌補不了經濟損失及民生衝擊,公共財政負擔也難以為繼。

  既保健康 也保經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在疫情嚴峻時,本港當然要以抗疫為第一優先,付出再大的代價也不惜;然而,在疫情緩和後,要做的則應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目的是使經濟社會秩序盡快恢復。香港倘若不理會疫情形勢變化,一味為抗疫不顧一切,限令「沒有最嚴,只有更嚴」,恐怕會陷入「過度抗疫」,過猶不及。正如內地防疫專家鍾南山指出,僅有少數、個別病例不應妨礙復工復產,不能因局部出現病例就影響復工復產復學的進程,否則將對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很大的傷害。

  當然,放寬限制措施不代表不重視防疫,更不是一刀切完全撤除限令,本港多項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本月23日屆滿,政府宣布有關措施將延長14天,相信是經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及權衡意見後制定,為市民健康安全計而審慎為之,無可厚非,這裏只是希望政府要有逐步解除限令的準備,根據疫情發展,即時檢討相關措施的可行性,好好平衡如何趨利避害,在做好疫情風險管控的同時,考慮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謹慎放寬限制措施,直至全部取消。政府宜盡快訂出限令退出機制,構建動態調整的「操作性標準」,例如是否可以考慮,當新增個案回落到單位數14天,允許風險較低企業解封復業,讓許多經營者有恢復喘息的生機,維持一定活力,若出現疫情反彈到雙位數,則恢復實施限令。事實上,只要嚴防外來輸入個案,在市民持續保持警覺下,香港適當恢復經濟活動是可行的,不會造成疫情進一步擴散。始終,既保住民眾的健康,也維護經濟的健康,才能稱之為成功的防疫。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