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腾汽车,正走在十字路口,一边是生,一边是死。
6月28日,央视财经2套点名拜腾汽车,直指其“烧光84亿,还造不出车”。4轮融资、总计84亿融资,对于一家电动汽车初创企业不可谓不少,但对于拜腾来说似乎还不够。
就在央视点名的第二天,拜腾召开了中国区全体员工电话沟通会。会上,拜腾宣布中国区将从7月1日起停工停产,时间预计为6个月。停工停产期间,中国区所有公司全体员工待岗,公司不再安排工作。
而拜腾在北美和德国的办公室已根据当地法律启动破产保护申请,办公室分别保留十余人。
中国业务按下暂停键
6 月 30 日,拜腾宣布自 7 月 1 日起暂停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业务运营。在停工停产期间,大部分中国区员工将待岗,仅有小部分员工留岗值守,维持公司最基本的职能运转。
据这份邮件内容显示,中国区所有公司的员工待岗,公司将不在安排工作,对必要的工作岗位公司另行通知。
停工停产期间,所有待岗员工社保、公积金将继续缴纳,自8月份起不在足额发放工资,而是仅支付生活补贴。同时,绩效奖金、各类津贴等福利待遇员工也均不再享有。
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时间6月24日上午,拜腾汽车CEO戴雷在一封发给美国办公室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宣布,拜腾将于6月30日前在美国裁员,拖欠的美国员工工资将在6月30日前支付。同时,美国办公室将保留研发相关的知识产权和运营岗位员工,这部分员工已单独收到部门副总裁的通知。
拜腾上海办公室已于4月撤租、北京办公室6月撤租、南京工厂因欠费停水断电关厂。
事实上,进入2020年以来,拜腾汽车就曾多次传出降薪裁员、工厂欠费停水断电、拖欠供应商贷款等消息,再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国内所有车企的发展节奏,而对于诸如拜腾汽车此类资金链本就紧张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84亿造车还不够
作为一众造车新势力之中的拜腾汽车,诞生于2017年,也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突然猛增的时代。无论是美国拉斯维加斯CES上的首秀,还是中国的首映礼,让拜腾汽车迅速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之中第二梯队的种子选手。
其实在之前的两年,拜腾的势头还算不错。在2017年8月获得了A轮投资,投资方包括括苏宁、丰盛控股和南京国资委约17亿元的投资;2018年6月11日完成了约合35.4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其中包括一汽集团领投的18.7亿元。自成立以来的共4轮融资,累计的融资金额达到了84亿元。
而拜腾的概念车来得也比较迅速,在BYTON Concept发布时,创始人兼CEO戴雷也打了一针兴奋剂:量产车M-byte将在2019年初量产。
但这时间也是一再跳票,直到去年4月,拜腾汽车宣布首款量产车M-Byte将于三季度全球首发并公布预售价等信息,年底实现量产,2020年初开始陆续交付,售价区间为30万-40万元。去年9月法兰克福车展期间,拜腾汽车宣布首款车型M-Byte将在2020年中开始量产。
但是时至今日,也仍然没有见到量产车的出现。
不断地跳票让投资人也失去了信心,拜腾的C轮融资迟迟没有到位。
2019 年 3 月,拜腾对外表示 C 轮融资正在进行中,下半年表示融资即将结束,资方包括一汽集团和南京市政府旗下产业投资基金等。随后,戴雷在采访中表示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与韩国 MS 集团也增加到 C 轮的投资阵营当中。进入 2020 年,一场疫情打乱节奏,拜腾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拜腾的 C 轮融资计划有所延迟,目前仍在进行中。”
戴雷提到,C 轮融资的作用是保障量产,内部关于成本和销售的计划是 2021 年底-2022 年初做到年产量 10 万辆,并且收支能够持平。只是拜腾还没机会获得收入,就倒在了投产前的最后一步。
一汽或将全面接手
除了欠薪,拜腾还“拖欠”着一汽夏利3.1亿的债务尚未还清。有拜腾员工表示,戴雷已经考虑过为公司申请破产,但南京政府和一汽集团等其它投资方并不同意。
有拜腾内部人士向“E车汇”向表示,在董事会上,管理层曾暴发相当激烈的意见分歧,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停业务,并且鼓励自行辞职来缓解财务压力。
“公司需要暂时停止业务运营,并利用这段时间与股东共同商议,梳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包括继续讨论公司的重组方案。”拜腾内部人士表示,这是拜腾在中国区全体员工电话沟通会上所传递的信息。这意味着,未来拜腾汽车的股权或将发生变动。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一汽集团是拜腾汽车的大股东之一,也是拜腾的债权人,在以1元价格出售给拜腾一汽华利资质后,目前,拜腾对一汽夏利仍有一笔高达4.7亿元的债务欠款,根据两者签订的最新补充协议,6月30日已是拜腾汽车先期支付2.35亿元的最后期限。
而在拜腾重组后,一汽集团可能全面接手拜腾的工厂等资产以及知识产权,以收回部分投资,并且也能够运用拜腾的技术,增强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实力。
“钱荒”让拜腾陷入困境,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博郡、赛麟,淘汰已然开启。不仅仅是拜腾汽车,还有前途、博郡以及赛麟。2014年开始兴起的中国新造车运动,在2020年走到了命运的拐点。新冠疫情加速了洗牌,大浪淘沙后的造车新势力,注定幸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