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有家研究中心數據顯示,7月第二周(7月6日~7月12日)深圳一手住宅網簽949套,二手住宅過戶2895套,一二手市場成交量齊齊上漲。 ]
對於成交量仍在高位運轉的熱點樓市,政策的風吹草動總能攪擾各方的思緒。
先是7月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趕赴深圳調研,並與深圳市住建局、房地產開發商、房產中介機構舉行座談會;後是7月8日,深圳市住建局一行10人到長沙市住建局考察交流房地產市場管理工作。
在此之前,杭州、東莞、寧波三個城市先後出台樓市相關新政,進一步引發市場猜測,新一輪樓市「緊箍咒」或許又來了。
但主管部門密集行動,並沒有带來深圳樓市腳步的停歇,樓市的成交數據仍在走高。樂有家研究中心數據顯示,7月第二周(7月6日~7月12日)深圳一手住宅網簽949套,二手住宅過戶2895套,一二手市場成交量齊齊上漲。
不過,以深圳為代表的一些城市的樓市「高溫」,顯然已經引發相關主管部門的密切關注,有關調控升級的傳聞隨之蔓延。市場各方眼下等待的,只是「靴子」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落地。
剛需企盼調控來降溫
「進入7月份後,每天都要盯下市場有沒有什麼新政策出來,要不然心里不踏實。」忙於看盤近一個月,想入手一套兩房的剛需族黃蕭說道。
7月11日,銀保監會在官網發布的「答記者問」中警示道:「一些高風險影子銀行死灰復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圖卷土重來。企業、住戶等部門杠杆率上升。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資產泡沫。」
此前4月,深圳各銀行被要求自查今年以來新發放的房抵經營貸情況,就與資金或違規進入樓市有關。
引發監管部門注意的背後是部分城市樓市的火熱。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6月,全國100個城市中,新建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有77個城市,較上月增加11個,近80%城市的一手房價處於上行區間。這屬於近年少見的局面。
土拍市場也絲毫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賣地」收入最高的50個大中城市土地出讓收入合計達2.29萬億元,同比上漲17.3%。
以深圳為例,3月初樓市迅速回到了年前的狀態。樂有家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6月深圳二手住宅過戶10594套,成交均價66034元/平方米。上一次深圳二手住宅月度過戶量破萬套是2016年3月。從官方數據看,2020年上半年深圳一二手住宅網簽成交6.07萬套,同比上升24.34%。
「樓市似乎是從4月份一下子就火起來的,讓人真是有點措手不及。」深圳當地的多位房產中介人士言及這輪上漲都有表達類似觀點。
深圳一家TOP10房企的投拓部門李姓人士形容上半年的工作狀態是「從失業邊緣到突然間忙得停不下來」。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3月份之前,工作基本處於停止狀態。3月下旬之後,就一直忙於在武漢、東莞、杭州等地考察地塊,基本沒怎麼休息過。」
樓市走強,「捂盤惜售」、「喝茶費」、「惡意控盤」等投機風也頻頻冒頭,給樓市調控加壓。深圳市住建局等相關機構也通過下架高價房源、約談捂盤惜售內定房源、打擊控盤炒作、出台房地產中介從業「八不准」等,步步緊跟,但也未能遏制樓市過熱勢頭。
有在「打新」狂歡中「陪跑」的深圳剛需族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都有不同程度提及,「期望樓市調控政策出台,給市場適度降溫。」
調控加碼信號乍現
7月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赴深圳調研,並與深圳市住建局,萬科、華潤置地、卓越集團等開發商,以及深圳貝殼找房等房產中介機構、業內專家舉行了座談會。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方消息源處獲悉,座談會並未涉及實質性的樓市調控政策層面,主要關注今年上半年深圳樓市運行情況及存在問題、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落實情況等。而發言者也對政府持續加大土地供應力度、提高深圳的開發率、降低深圳新增寫字樓供應量、加快深圳「商改住」政策的落地實施等提出建議。
盡管倪虹並未發表任何意見,也未參與討論。但有參加會議的不願透露姓名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整個交流過程,大家都挺坦誠順暢,干貨多。」
與上級主管部門調研相伴的是各路調控傳聞開始在市場間流傳。其中,有涉及深戶購房門檻拔高,需要繳納兩年或五年社保;稅務局上調網簽計稅價;重新出台豪宅稅標准;非深戶購房者購買商務公寓也需要繳納一定年限社保等政策。但深圳市住建局隨後回應,暫未接到相關通知,一切以官方公示為准。
7月8日,深圳市住建局一行10人到長沙市住建局考察交流房地產市場管理工作,這也引起不少開發商警覺。
有關注到此事的多位深圳本地房企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長沙自從2018年打響‘反炒房戰’以來,通過限售、二套限購及征重稅等堵死炒房客路子,堪稱‘房住不炒’的樣板城市。深圳主管部門這個時點前去調研實在是有些意味深長。」
雖然深圳調控收緊的傳聞還未落地,但諸多事件都釋放出明確信號,樓市的「高溫」已引發監管層及市場各方的持續關注。
部分城市面臨「敲打」
有些火熱的樓市,在今年上半年已經經歷了調控的升級。
日前,樓市偏熱的杭州、東莞、寧波三個城市先後迎來新一輪調控政策收緊。比如涉調控內容最多的寧波發布穩樓市「十條」新政,內容包括擴大限購範圍、加大土地供應力度、強化金融政策監管等。這也被視作全國樓市偏熱城市將步入新一輪調控周期的信號。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國內各大城市密集發布了304次房地產調控政策,刷新了半年度調控次數的歷史紀錄。
從具體內容來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二、三月,政府通過出台緩繳土地出讓金、取消限制性規定等,以緩解房企的經營壓力。
待到土拍市場啟動,經濟逐步復蘇的4月,大部分政策內容聚焦在人才戶籍新政上。與購房補貼、公積金政策調整、落戶政策有關的內容,成為「後疫情」時期新政的主要特征。
整體而言,上半年對房地產的政策態度總體上是紓困而不刺激,着力從需求端來調控。
以東莞為例,政策以「控房價」為核心,規定房價限漲幅、限精裝修造價上限,禁捂盤與內部轉名等。引起最多人關注的「限價」一條即「首期首次申報銷售價格的,每幢(棟)申報均價應不高於前三個月屬地鎮街(園區)同類型新建商品住房申報均價的10%(含)」。業內認為,這意在防止「過熱」,而非徹底收緊。
綜合來看,除了寧波將限購區域範圍擴大外,調控主要着力增大對新盤單次推貨量、禁止捂盤等,增大市場短期的供應量。
相比於2016至2018年上半年的那輪樓市調控,一邊是最高決策層不斷提及「防控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另一邊是除了限購限貸之外,「限售」、「認房又認貸款記錄」等新的調控手段的層出不窮。彼時,「一委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體系、「資管新規」等也相繼出台,以收窄樓市監管套利空間。
相較之下,銀保監會此次雖有明確指出,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資產泡沫;要防止資金空轉套利等。但涉及落實「房住不炒」的金融政策層面來看,多是禁止代銷違反房地產融資政策及規定的信托產品,禁止綜合消費貸款、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等資金挪用於購房,禁止表內外資金直接或變相用於土地出讓金或土地儲備融資等。這些都屬於常規性的房地產融資政策要求。
與多個城市「跟風」式發布樓市約束性調控政策相對應的是,部分二三線城市樓市成交同比跌幅依舊大於50%。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言及新近的市場動向時表示:「樓市行情還存在分化,應該不會出現大面積收緊。主要還是希望樓市以穩為主,不希望出現明顯上漲和樓市炒作。」
華東一家中型券商機構地產行業分析师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當前這些階段性調控政策出台的關鍵在防‘炒’字,防止炒房反彈,這也符合一城一策的總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