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疫情教訓慘痛 不能重蹈覆轍

2020-07-29
来源:香港商報

  文|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香港昨新增106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98宗本地感染,乃過去6日來首次回落到百宗以下,按日更大減三成。因應全港食肆禁止晚市堂食等措施在14日前生效,今起食肆更須全日禁堂食只能外賣,加上限聚令的重新收緊,分析預期今輪疫情或已見頂。為免一波稍平、一波再起,隨着第三波疫情逐漸受控,我們誠應深刻反思,汲取慘痛教訓,絕不能容許再爆第四波疫情。

  的確,對比第一、二波疫情,現時世人已對病毒有了一定認知,那為何香港居然還陷入比之前社區爆發更加厲害的第三波疫情?原因正是我們的防疫控疫工作存在漏洞,尚待完善。

  首先,是未能百分百堵截境外輸入病例。理大研究病毒基因排序後發現,今輪疫情源頭來自菲律賓及哈薩克的豁免強制檢疫人士。過去為了確保香港物資供應,貨車司機、機組人員、船員等均可豁免強制檢疫,畢竟運作上難以要求運輸從業員每次出入境都隔離14日,這種操作無疑潛藏風險,尤其是過去數月進出本港的人數高近30萬之譜,風險之大可想而知。政府日前終於收緊安排,入境者須在48小時內對新冠病毒檢測呈陰性;不過,入境人士之中還有無漏網之魚?另一方面,又如何加強與內地等分享健康碼等檢疫信息?所以,在疫情新常態下,當局必須加強妥善做好口岸人流物流管制。

资料图

  其二,是不能過分放寬限聚令。一旦防範輸入病例的第一關卡失守,限聚令便成為限制境內擴散的第二關卡。事後回望,若然限聚令沒有放寬到50人,第三波疫情肯定不會如斯廣泛及快速傳染開去;所以,由多人飯聚,到其他人群聚集活動,疫情新常態下不能有大幅放寬的空間。

  其三,乃病毒檢測數量依然捉襟見肘。政府最近卒之將每日檢測量提高到最多1.3萬個,惟這種規模仍遠未足夠應對社區爆發,特別是疫症已擴到全港各區人人自危,包括稍有病徵者均「想驗無得驗」。事實上,人口比香港少的澳門,最大檢測量已增至1.6萬,大連市更因單日出現12病例,決定在短短4日內為全市約600萬人進行檢測。有見及此,香港檢測效率豈不大有提高必要?

  其四,乃本港醫療體系內的人手和資源皆嫌不足。醫護短缺問題早非一日之寒,不過在疫情下則加倍凸顯,連帶床位及隔離設施都供不應求,醫療體系已陷入崩潰邊緣,許多非緊急手術還不得不延遲。這種情況下,引入外地醫護支援,豈不有實事求是的必要?遺憾的是,於此疫難關頭,竟還有人訴諸政治化奇談怪論,以致香港防疫抗疫工作錯過焦點、甚而舉步維艱。為何封關之謂一直針對內地,卻無人關注其他豁免檢疫人士?為何不惜犧牲市民安全,都要將政治置諸凌駕人命地步?為何即使本港檢測乏力,都一再抗拒使用內地檢測資源?為何醫療體系壓力爆表、病人權益備受損害,還不放寬內地及其他地方的合資格醫護來港?政治化為反而反,已令香港醫療服務發展陷於停滯,供應追不上需求。現在當務之急,是要走出第三波疫情,避免出現第四波。長遠來說,還須治療管理和心理上的長期病!

[责任编辑:蔣璐]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