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山大學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沙梁子村揭露一處距今約2000年的西漢中晚期疑似大型糧倉建築基址。據了解,這是中國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漢代單體夯土高台建築。
這座大型溝槽式夯土高台建築基址,位於一座面積約11萬平方米的西漢城址中部,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21米,是一座殘存面闊16間、進深2間的長條形建築。目前,在這一大型房屋遺址內部揭露南北向溝槽16座,考古人員推測,這些溝槽的作用為通風、防潮。建築壁柱所用木材均為能防蟲、防潮的松木。在遺址浮選的土樣中發現有黍子,在夯土台下還發現成排的儲存糧食的窖穴,裏面出土數量較多的黍子。
考古人員初步認為,這是一座大型倉儲遺蹟,並根據建築基址上發現的溝槽結構以及出土遺物判斷,此遺址很有可能是西漢大型糧倉建築基址,使用時間約100年,最後毀於一場大火。目前,考古人員還未發現與這一倉儲建築相關的文獻記載。
「目前發掘情況顯示,這座倉儲建築體量大,規格較高。」考古項目負責人劉揚說,根據現有研究,這一倉儲建築所在地屬西漢雲中郡犢和縣,是漢代北方長城沿線的一座邊城。但在邊城修建的這一房屋,卻有着漢代規格較高的建築才有的四面坡屋頂。
項目執行領隊金志偉說,這種溝槽式建築結構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較少見,與漢長安城武庫、京師倉等比較,有同有異,但主要功能應該都是倉儲類功能。這是中國發掘的首個西漢邊城疑似糧倉建築,為研究漢代邊城倉儲建築提供形象資料,也為研究漢代邊城布局及內涵提供全新資料。這一重要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技術以及漢代中央政權對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的軍事戰略部署、漢代北方農業經濟等相關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