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剛性兌付,一定採用市場化措施,不能事先有一些非市場的行為。否則,就容易出現市場對其惡意逃廢債的質疑。」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近日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如此評價近來擁有AAA評級(信用評級最高級)的部分中國地方國企債券接連違約的影響。
地方國企債券違約並不是第一次發生,為什麼這次市場反應如此劇烈?吳曉求指出,這是因為這次債券違約存在很多不正常因素。比如,這些企業之前的信用評級是最高級,現金流非常好,資產質量也不差,但企業在違約前出現了一些惡意逃債的跡象:通過股權和資產處置,把很多優質資產都拿走了。
吳曉求說,這些擁有最高信用評級的國企債券違約,首先會對信用評級體系带來巨大的衝擊。同時,它會對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地方控股國有企業的信用,带來全面的損害。此外,它還會引起市場的高度警惕,甚至引發市場的混亂。
有觀點認為可以藉助這次危機,打破國企信仰、剛性兌付,吳曉求表示,理論上打破剛性兌付是非常正確的,這也是完善中國債券市場的重要制度措施。「但是打破剛性兌付,一定採用市場化措施,不能說事先有一些非市場的行為。否則,就容易出現市場對其惡意逃廢債的質疑。」吳曉求說:「實際上,這次危機的實質不是打破剛性兌付,打破剛性兌付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次危機的關鍵問題是,情況突然間惡化,不能及時兌付,這其中是不是存在悖于市場規律的情況。」
為什麼近幾年地方國企債券違約事件時有發生?吳曉求分析說,經濟下行是重要的背景。另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存在預算軟約束,它們總覺得背後有政府做擔保,就會大膽的融資。但是,企業還要考慮投資的項目有沒有收益,周期有多長,債券到期的時候能不能還上這個錢?「這些都需要很好的財務管理技巧,但很多企業沒有這種概念。」
談及如何形成信用評級客觀獨立的環境?這位經濟學家提出四點看法:首先,信用評級是債券市場發展的前提。債券市場每時每刻都充滿了風險,債券的利率、發行價格、交易價格是基于風險的定價。如果沒有一個動態的、及時的、中立的、客觀的信用評級機構和信用評級體系,這些價格就會失真,債券市場可能會隨時爆雷。
其次,債券發行人必須充分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按照市場規則辦事,不能出現違約、違法行為,尤其是不能出現惡意的轉移風險的行為,有關法律必須完善。
第三,加強監管。應該像監管上市公司那樣,促使企業如實披露信息。
第四,嚴格執法。不管是哪類企業,對其違規違法行為都要進行相應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