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報道,最高檢20日召開廳長網絡訪談,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指出,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從2015年試點到2017年7月全面實施,檢察機關在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級人大常委會出台加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專項決定。
在介紹五年來主要成效時,胡衛列指出以下6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高位推動更加有力。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共中央近日印發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提出「完善公益訴訟法律制度」。從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聽取最高檢專項工作報告,全國政協專門召開協同推進檢察公益訴訟的雙周協商會,到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中央層面對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高度重視、持續關注並不斷寄予更高期待。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級人大常委會出台加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專項決定。
二是辦案數量穩中有進。2017年下半年全國共辦理案件9000餘件,相當於兩年試點期間的總量。近三年以來,每年辦案數量已經穩定在10萬件以上,2020年首次突破15萬件。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佔比始終在90%以上,大部分案件在訴前階段解決公益損害問題,體現了檢察公益訴訟的鮮明中國特色。幾年來,最高檢先後部署開展「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黃河「清四亂」、「守護海洋」、「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等專項監督活動,通過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集中發力帶動辦案全局。
三是辦案質效穩步提升。從個案辦理到類案和區域整治到長效機制建設,實實在在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2020年最高檢、省級檢察院帶頭直接立案辦理了一批所涉行政機關層級高或具有跨區域、全流域特點的重大典型案件,公益保護效果和社會治理效能充分顯現。
四是制度機制創新發展。常態化開展「回頭看」活動、全面推開立案後磋商程序、持續深化一體化辦案機制、推行案件公開聽證,總結推廣訴前圓桌會議、整改第三方評估等機制,推動公益訴訟做得更實、更規範。探索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等,促進解決全流域、跨區劃公益保護難題。
五是範圍領域穩步拓展。各級檢察機關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辦理了一批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安全生產、文物和文化遺蹟保護、網絡侵害及個人信息保護、國防和軍事利益保護、特殊群體權益保護以及扶貧等領域案件,獲得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六是社會協同更加充分。最高檢在生態環境領域與九部委、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與十部委分別會簽了協作文件;形成加強軍地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意見。持續強化與學術界互動,聯合高校、科研機構成立公益訴訟研究基地。籌建全國檢察公益訴訟志願者平台強化公眾參與。講好公益檢察故事,促進國際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