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拜登任內首次試射導彈 彰顯美在西太平洋軍事霸權

2021-02-26 21:32
來源:香港中通社

 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AFGSC)當地時間24日宣布,加州空軍基地23日深夜11時49分,成功試射一枚未安裝核彈頭的洲際導彈。這是拜登上任後美軍首次朝西太平洋試射導彈,並強調能夠「阻止21世紀威脅」。軍事專家認為,這是美國戰略司令部的一次例行試驗,同時也為彰顯其在西太包括在南海的軍事存在。

 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稱,此次發射的是一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於23日晚間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在飛行約6759公里後,導彈上的再入飛行器命中夸賈林環礁附近的標靶。

 據稱,此次的試射計劃和目的,是為了驗證該武器系統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戰備狀態,證明美國有可靠、有效的「核威懾力量」,能夠「阻止21世紀的威脅」,進一步向美國的民眾、盟友以及戰略夥伴表明,美國有着安全、有效的戰略威懾力,確保盟友安心。

 隨後,台灣媒體紛紛以「拜登上任首次」、「有效阻止21世紀威脅」為題報道這一新聞。而軍事專家、鳳凰衛視評論員宋忠平則認為,這是媒體在誇大其詞,是錯誤的解讀。美國這次導彈試射與「拜登上任首次」沒有關係,這只是美國戰略司令部進行的一次例行試驗。

 宋忠平26日接受採訪時指出:「一方面,任何定型的導彈,一年都會打上幾發來驗證其性能;另一方面,這也是要鍛煉部隊,若部隊長期不發射導彈,大家都生疏了。而且不光要做模擬訓練,更需要做實彈發射,而實彈發射本身就是結合抽檢來進行試驗,這是很正常的。」

 宋忠平強調:「美國『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的政策是一致且延續性的,無論是奧巴馬政府、特朗普政府,還是拜登政府,均強調其強大的戰略核力量作為國家的重要支撐。」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在於,美國或把核武器的門檻放低,用核武器來維持其全球霸權,即在常規戰爭中考慮使用戰術核武器。因此,未來戰場上有可能會再次使用核武器,尤其是低當量戰術核武器。不過,這種變化也並不是因為拜登,而是美軍的戰略趨勢。

 至於此次試射的「民兵-3」導彈的威懾力有多大?此前「防衛世界」網站報道,美國空軍現役的陸基核武,僅有服役超過50年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其各種系統已經老舊到無法再更新。2020年,美國空軍授予「諾格公司」一份價值133億美元的合同,開發下一代「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導彈,取代「民兵-3」洲際導彈。

 宋忠平表示:「民兵-3」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做過一次延壽,目前來看,它無法進行二次延壽,所以要盡快替代。該導彈本身的戰略威懾性仍然存在,包括可攜載三個彈頭,戰略打擊能力較強;而且該導彈還有400枚,數量也不少,能夠形成很強的戰略威懾能力;另外,其突防能力和打擊精度在延壽後也有所提高。因此,其威懾能力不容忽視。不過,中國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體系可以有效地應對包括美國「民兵3-」在內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威脅。

 值得留意的是,幾乎同一時間,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部於當地時間24日宣布,「柯蒂斯·威爾伯號」驅逐艦按照國際法過境台灣海峽。這是拜登上任以來,美艦第二次通過台海。試射洲際導彈、巡弋台海,美國劍指西太平洋想表達什麼?

 宋忠平指出:「美軍過台海到南海已實現常態化,目的就是為了挑釁和刺激中國大陸,以及彰顯自己在西太包括在南海的軍事存在。美國為了強調自己在該區域的軍事霸權,就需要通過不斷投送海軍和空軍的軍事力量,彰顯其在這些領域的自由航行和自由飛越,對解放軍進行震懾,這是美軍的一貫立場。」

 在宋忠平看來,對於美軍的常態化,中方也需要常態化來看待。「美軍來了未必是壞事兒,我們可以和美軍過過招:他來抵近偵查,我們就抵近攔截,這就是一次真實的實戰對抗。美國人自願來當一個陪練的對手,我們何樂而不為?而且中美兩軍都是比較成熟的軍隊,在管控危機,避免擦槍走火的問題上,都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相信彼此也會約束各自行為,不會出現真正的摩擦和衝突。」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