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將至,各大高校開設的「死亡教育課」「生命教育課」引起廣泛關注。寫墓志銘、參觀殯儀館、旁觀遺體火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廣州大學等在內的約20多所中國高校開設了死亡教育相關課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正視死亡、敬畏生命。
作為中國較早一批開展「死亡教育課」的高校,山東大學已經連續開課14年,每年秋季學期面向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開設「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專業選修課。「名為『談死』,實為『論生』」。課程主講老師、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醫學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4月2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之前發現有的學生對遺體解剖感到恐懼、焦慮,有的學生忌諱談論死亡,這都源於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生死觀,亟需在這方面「補課」。
據王雲嶺介紹,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公開討論死亡話題,如尊嚴死亡、安寧療護、安樂死等。他也會設定議題和情境,以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形式,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考慮到只開展理論教育,學生難以產生深刻感受,他還帶領學生到殯儀館參觀完整的殯葬流程。「讓學生站在生命終點重新反思和規劃自己的人生。以死觀生,向死而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死亡觀。」
「作為醫學生,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難免要面對生命的離去,如果不能正確看待死亡,就無法坦然地從事這份職業。」曾選修「死亡教育課」的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歐陽(化名)告訴記者,聽完王雲嶺老師的課,她對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像從前那樣害怕,忌諱死亡話題,而是學會以順其自然的心態去面對。
與歐陽來自同一專業的劉瑤(化名)說,每當她在網上刷到一些年輕人自殺或因矛盾衝突傷害他人的新聞,就感到惋惜和痛心。「他們對生命缺乏敬畏感,把死亡視為一種解脫,沒有正確處理生與死的關係,體會不到生的可貴、活著的意義。這門課程教會我要懂得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和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
「不僅青年學生需要上這堂課,中小學生、普通民眾也應及時接受生命教育。」王雲嶺認為,當前,社會上出現部分年輕人吸毒、自殺或傷害他人等現象,反映了死亡教育的欠缺。面向全民、全社會開展死亡教育非常有必要,幫助公眾樹立科學正確的生死觀,領悟生命存在的價值,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從而降低惡性事件發生率。
王雲嶺還提到,從整個社會發展現狀來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養老壓力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或重症者,到了生命末期,該如何治療和照料,涉及到生命尊嚴、死亡質量等問題。中國國家衛健委正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安寧療護,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個正常過程,要儘可能減少臨終病人的肉體痛苦,讓他們走得安寧,走得更有尊嚴。「普及死亡教育,有利於提高人面對死亡的抗挫力、抗壓力,更客觀地看待生死永別。」
「雖然中國約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死亡教育相關課程,但對比國內高校整體發展規模和在校大學生數量來看,這樣的普及程度還遠遠不夠。」王雲嶺稱,中國開展死亡教育的理論方法和實踐模式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未來應面向全社會,覆蓋小學、中學到大學全過程。「引導公眾擺脫固有觀念,正視死亡,克服恐懼,同時認識和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更好地珍惜和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