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智造」再次彰顯強勁實力。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公告,廣東省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集群、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群同時躋身「國家隊」先進製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其中,來自松山湖的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工研院」)與廣東省智能機械人研究院(下稱「廣智院」),憑藉領域內的創新優勢,分別成為兩大集群的發展促進機構和在莞分支機構,為松山湖這座創新之城又添新榮譽。
擇一片「荒地」 打造創新創業「蘋果園」
此次,工研院與廣智院「並蒂開花」,無疑是松山湖20年來厚植科創土壤的重要收穫。從2005年首家科技創新平台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落戶,到如今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遍地開花,松山湖儼然已成為整個東莞科創網絡最為密集的區域,成為引領全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大功率激光器實驗室
此外,隨着松山湖科學城被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範疇,面對如此巨變,當年創辦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的李國傑院士不禁感慨:「現在不只是東莞的松山湖,而是全國的松山湖。」
工研院是較早紮根松山湖的新型研發機構之一,2008年,現任院長張國軍在恩師李培根院士的推薦下,辭去高校工作來到松山湖。但在他眼裏,當時四周仍像一片「荒地」,百業待興。
要論籌建研究院的初衷,張國軍的「蘋果論」是最好的解釋。「『青蘋果』好看不好吃,『紅蘋果』好看又好吃。」他認為,學術研究往往像「青蘋果」,而研究成果轉化的過程,就是把「青蘋果」變成「紅蘋果」。工研院要做的,是將科技與產業相結合,栽下「蘋果樹」,結出紅色的果實。
為實現實業報國的初心,多年來,工研院緊緊圍繞「創新」「創造」「創業」三大發展定位,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智能製造產業發展。
期間,工研院發起國家「數控一代」示範工程,建設全國電機效能提升示範、全國智能製造現場會唯一示範點等,引進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及廣東省創新團隊共8支,孵化企業1000多家,自主創辦企業100多家,並為10000多家企業提供高端技術服務,在推動松山湖及東莞產業轉型升級中結出了累累碩果。
工研院、廣智院院長張國軍
其中,作為工研院2016年引進的創新團隊之一,「全自主無人艇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團隊」已於去年7月註冊成立東莞小豚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領先的無人船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供應商。按照計劃,今年4月,小豚智能將在工研院的鼓勵下,正式入駐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對此,張國軍表示:「現在,我們不僅要培育『蘋果樹』,還要打造『蘋果園』,源源不斷向園區輸送企業。」
培育產業生態 尋求新的增長點
來到廣智院一樓,原本2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已被撤了一半,成為廣東鐳泰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簡稱「鐳泰激光」)的廠房所在地。
鐳泰激光是一家工業激光智能裝備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生產設備重且體積大,因此,足夠大的廠房是公司選址時必須考量的因素之一。入駐廣智院後,鐳泰激光創始人兼董事長肖磊說:「廣智院做的是產業生態,其孵化的企業中,很多都能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
當前,大功率激光器創新團隊已率先研發出國際首台單模塊5KW工業級光纖激光器,以及國內首台高可靠性全光纖合束30KW工業級激光器,打破相關技術的國外壟斷難題。
當前,松山湖擁有全國首台、全球第四台脈衝式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加緊建設中,廣智院匯聚了大批激光產業資源。由此可見,在各類大裝置、大平台及新型研發機構的加持下,松山湖激光產業未來可期。
對接科學城發展需求 多平台集中發布打造新動能
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管理模式,構築智慧防災與應急系統系統,發展增材製造產業,推進大灣區工業互聯網建設。今年3月份以來,東莞理工學院科技創新研究院動作頻頻,陸續啟動大灣區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平台、濱海生命線工程智慧防災與應急技術研究平台、精準營養與智能診療科學中心、粵港先進增材製造聯合實驗室等科研平台,助力松山湖科學城打造新動能。
東莞理工學院科技創新研究院是東莞理工學院推動產學研合作並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當前,已引進30多支科技創新團隊,建設12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和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東莞理工學院校長馬宏偉表示,當下松山湖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而科研平台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之一。未來,學校將圍繞材料、信息及生命科學三大領域推動學科發展及項目建設,為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貢獻更多來自本土高校的力量。
自2005年起,松山湖通過校地合作、協同創新等方式,與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30多家。截至目前,松山湖依託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平台,共引進省、市級創新科研團隊47個,累計孵化企業超1500家,引進高層次人才1000多人,為書寫松山湖科學城的新歷史篇章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推動實現「灣區都市、品質東莞」戰略布局中愈發凸顯重要地位。(記者 冷運軍 通宣員 松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