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看似放緩,惟本地仍不時出現源頭不明個案,亦首次在社區發現變種病毒個案,外防輸入壓力加大,說明防疫不能絲毫鬆懈,而這更加顯示社會有迫切需要提高市民接種率,以建立堅固的「免疫屏障」。政府早前提出「疫苗氣泡」策略,將接種疫苗與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掛鈎,增加市民接種的誘因;並宣布擴展接種年齡,讓16歲或以上人士可接種復必泰,18歲或以上人士可選科興,相信能催谷一波疫苗的接種率。當局的鼓勵措施,基本上目前能推出的都推出了,大家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也為早日回復正常生活,百業盡快復蘇,實應積極配合,盡早接種。
迄今為止,本港的接種率並不理想,還不足一成人口接種,距離達至群體免疫仍有一段頗長距離。不少市民對接種處於觀望狀態,一些或是對疫苗安全性還存疑,更多的是覺得對自己的好處不明顯,「懶得去」。社會一直有聲音,呼籲政府拿出解禁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創造更多誘因,降低市民猶豫。政府從善如流,計劃以「疫苗氣泡」為基礎,作為逐步調整社交距離措施的前提,在新安排下,食肆員工和顧客接種後可以放寬每枱人數;旅遊業界可復辦本地遊;其他諸如酒吧、麻將館等高風險處所,如果員工及顧客皆有接種,兼且使用「安心出行」,可有限度復業,相關放寬措施的具體執行細節很快可敲定公布。政府已經給出了社會經濟生活復常的路線圖,提供明確和足夠的誘因,此外,考慮疫苗供應充足和疫苗接種計劃的運作,又決定擴大接種疫苗人群至16歲或以上人士,合共涵蓋約650萬人,絕大多數的市民不再受到限制,願打盡打。可以說,現時接種疫苗萬事俱備,只欠市民積極參與。
在「疫苗氣泡」計劃及「擴大接種年齡層」消息公布後,市民預約接種人數出現倍增,有了好的開始,一般來說,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旅遊、餐飲及高風險行業,從業人員為了生計,料會更踴躍接種,普羅大眾可享受更加多的便利和自由,也增加了接種的動力。惟這一波接種潮過後,是否有更多市民主動配合接種計劃,最終達至群體免疫的目標,有待觀察。
部分雜音妨礙抗疫工作大局
值得注意的是,對疫苗接種,社會始終充斥各式雜音,一些人攙入政治和成見,極力渲染、放大片面資訊,並以此來否定整體的疫苗接種計劃,對港傷害甚大。例如有人對「疫苗氣泡」提出各種假設性問題,質疑食肆員工不接種面臨被僱主炒魷魚風險,對因身體問題不便接種的員工或顧客不公平,又指小孩及老人沒有手機,用「安心出行」是強人所難云云,總之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見問題不見防疫,不關心如何才能走出疫情。凡事有輕重緩急之分,控疫與復常是香港的頭等大事,政府有哪些情況沒有考慮到,市民可以及時提出建設性建議,通過調整具體執行來改善,但不能作繭自縛,技術性細節問題不應妨礙香港抗疫工作的大局。至於有陰謀論者揚言政府此舉是「逼迫」,更是笑話,限制市民的是病毒,市民當然有自由選擇不接種,只是無法享受政府提供的好處而已,反倒是有建造業早前向工友發出聲明,要求簽署同意不接種疫苗,否則接種後5天內不准上班及若身體有任何不適或受傷,也不會作出補償,這才是逼迫,更是在破壞本港疫情防控。
提高接種率,刻不容緩,愈多人接種,香港才愈有條件逐步復常,包括經濟、社交活動和通關出行。政府要繼續加強解說釋除市民安全疑慮,提供更多接種「甜頭」,市民只要身體狀況許可,應把握機會盡快接種,共同為香港走出疫情、重振經濟創造必要條件。(作者: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