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本港「疫苗氣泡」實施首日,不少食肆酒吧和各類娛樂場所都在新的社交距離政策指引下,重新開業或調整了運營模式。「疫苗氣泡」是本港在抗疫新階段、以接種疫苗為基礎逐漸放寬社交限制的重要一步,在實施初期階段,自然需要磨合適應,也能從中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港府應不斷檢視措施落實情況,並根據本地疫情進展,持續更新和完善「疫苗氣泡」,加快本港經濟社會復常的步伐。
鑒於本地疫情穩定受控,加上防疫能力的大幅提升,逐步放寬社交限制是適當且必要。惟香港仍未實現持續本地清零,疫情還未徹底結束,且疫苗注射率還較低,因此也不可能在放寬限聚措施上太過激進。因此,政府以「疫苗氣泡」為基礎逐步、分階段和分情況推進復常是現時最合宜的做法,既符合防疫安全標準,又能一定程度滿足業界和市民對於恢復正常生活的需求。
在新的「疫苗氣泡」指引下,酒吧、派對房間、卡拉OK等關閉許久的娛樂場所可以開業,儘管其要求較為嚴苛,比如所有員工和顧客都必須接種第一劑疫苗,但這至少保證這些行業可以有限度復業經營。
而餐廳食肆等則可按照員工疫苗接種和病毒檢測情況分為四類模式經營:如果員工已接種第一劑疫苗,可以實施C類經營模式,即每枱最多6人;如員工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顧客已接種第一劑疫苗,則可實施D類模式,每枱最多可容納8人。若實在難以滿足以上要求,餐廳食肆亦可選擇繼續按照此前的A類和B類限制模式營業,這也給了業界及其從業者更多自主選擇的彈性空間,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當然,從「疫苗氣泡」實施首日情況來看,也存在一定改善空間。例如不少餐廳和娛樂場所還未能統計員工打針情況,無法確定經營模式;而且顧客打針情況的確認技術也還未成熟完善,如食環署開發的疫苗電子針卡二維碼只能適用於Android系統,iOS版本還未面世,這給不少經營者和員工帶來不便,港府需要盡快更新和完善疫苗電子針卡的互認技術,讓「疫苗氣泡」更便利和清晰。此外,「疫苗氣泡」是鼓勵市民積極參與接種,從而有序推動復常,遵循鼓勵但不強迫的原則,面對高齡或者患有慢性疾病、併發症等不適合疫苗接種的顧客或員工,在現實操作中,應該照顧這一部分人的需要,避免出現「疫苗歧視」的社會不公現象。
「疫苗氣泡」難以照顧所有業界和市民的不同需求,難免會出現爭議,也無法一蹴而就。政府需要根據實施情況和出現的問題,及時完善和調整相關措施,業界和市民亦要耐心配合及適應。「疫苗氣泡」標誌着香港抗疫新路向的趨勢,即在保證安全及疫情不反彈的前提下,逐步推進經濟社會復常。相信隨着本地疫情日趨受控直至實現持續清零,及疫苗注射率的不斷提升,「疫苗氣泡」有機會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這需要所有市民繼續堅守防疫標準,同時積極打針,為逐步復常創造有利條件。
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