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中美角力無礙「香港製造」拓前路

2021-05-04 02:41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葉中賢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香港工業發展蓬勃,由傳統的塑膠製品、紡織成衣,到食品中成藥、電子產品等,憑著數代工業家的努力,用價廉物美的產品、誠懇務實的服務態度,為「香港製造」打下金漆招牌,直至今天仍然是信心的保證。然而,隨着中美關係惡化,「香港製造」亦被捲入政治漩渦之中。美國政府要求香港製造的商品必須貼上「中國製造」標籤,令一直沿用的多邊貿易制度規則陷入混亂,世貿將成立專家組解決相關爭端。不少港商開始憂慮「香港製造」將會逐漸消失,港商與美國的貿易活動亦可能受到重創。

 「香港製造」一詞本來源自一紙原產地標籤,但隨着港資工業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消費者早已開始對「香港製造」重新解讀。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港資廠商將勞動密集的生產線北移,香港則作為總部,專責研發設計、行政及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及市場銷售等活動。此類生產服務在香港仍然十分活躍,統籌港商在境外生產。這些港資廠商生產的優質工業產品,即使再沒有「香港製造」標籤,卻秉承「香港製造」的信譽和口碑,「香港製造」早已不再是一紙產地標籤。

 事實上,港資廠商從未停下升級轉型的步伐。工總2020年的調查顯示,希望加強科技研發、加強產品設計和建立品牌的港資廠商比例,比起2015年大幅增加,可見港資廠商自強不息、創新求進,為「香港製造」品牌注入源源生命力和競爭力。

 積極開拓新興巿場

 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和疫情對港商與美國的貿易往來帶來不少障礙,故港資廠商早已積極籌謀開拓新興巿場。據工總研究顯示,以歐美巿場為主的廠商中有75%營業額減少,而以內地巿場為主的只有44%營業額減少,可見內地巿場較具韌性;超過一半原以歐美巿場為主的廠商指會配合中國雙循環經濟策略拓展內銷,近三成會開拓東盟巿場。

 據政府統計,香港與內地及東盟國家在2019年的商品貿易額高達6萬億港元,佔本港貿易總額的七成;香港與東盟國家的商品貿易總額在近5年更錄得每年平均5.4%的升幅。而且,以更改來源地標籤實施後的2020年12月為例,本港對美國整體出口貨值比2019年同月份稍升3.2%;但對內地、台灣、越南、韓國等地區則見雙位數百分比的升幅。港資廠商擴展歐美以外新興巿場的趨勢可見相當明顯。

 隨着「香港製造」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比起以前的「Made in Hong Kong」,現在將港資產品稱為「Made by Hong Kong」更為貼切。工總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採取行動,解決美國與香港的來源地標籤爭端,但事件關乎國際關係、政治角力等因素,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方能平息。可是,對港資廠商而言,「香港製造」的產地標籤並非一切,業界透過升級轉型、拓展巿場等,在複雜的環球政經環境下努力逆流而上,續將「香港製造」品牌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謝燁挺]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