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行 紅色之旅圓滿收官 作家暢談汕頭印象

2021-05-16 14:27
來源:香港商報網
    由汕頭融媒集團、汕頭市公益基金會、香港商報聯合舉辦的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行圓滿結束。採風團經過4天的實地走訪,深入汕頭市多個區縣,通過參觀紅色文化、華僑文化、開埠文化等歷史景點,對汕頭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作家們對新時代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的「汕頭精神」表達了高度的讚揚,採風團還做客汕頭融媒集團,參與錄製廣播特別節目《北緯23.5度,聽見汕頭》和訪談類節目《工夫茶約》,通過廣播、電視和汕頭橄欖台與網友深入交流,用自己的聲音,講述了汕頭的獨特魅力。

    採風期間活動豐富

    作家點讚「汕頭精神」
 
    5月14日,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採風團完成了所有行程,活動圓滿結束。在汕期間,採風團日程安排緊湊,作家們風塵僕僕深入汕頭市多個區縣,參觀紅色文化、華僑文化、開埠文化等歷史景點,深度觸摸汕頭城市發展脈搏,感受新時代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的「汕頭精神」,採風之行也激發作家們的創作熱情。
 


中國著名作家汕頭採風團一行走進汕頭廣播電視中心並與融媒集團領導、節目主持人合影
 
    此次採風活動以「領略紅色汕頭,抒寫發展新篇」為主題,作家們走進了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汕頭站)、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紅場公園、英雄石洞等紅色景點,遊覽了素有「粵東屏障,閩粵咽喉」之稱的南澳總兵府與宋井等歷史景點。每到一處,作家們認真採訪,細緻觀察,深刻感受革命精神,感悟紅色歷史。
 
    採風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電視劇《喬家大院》作者、編劇朱秀海表示,汕頭的紅色文化是學習黨史的重要資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整個中國發生滄海桑田般變化的過程中,潮汕人民一直是立功的。汕頭是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汕頭特區因僑而立,因僑而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朱秀海(左一)、葉延濱(右一)接受電台節目主持人江燕(中)專訪
 
    解放軍報文化部原主編、高級編輯、國家重大題材影視作品審查專家組成員陳先義表示,紅色交通站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這應該是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等文藝作品的最佳題材。近年來,汕頭在完善紅色文旅融合的發展上下了很大功夫,如挖掘打造紅色教育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如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串珠成鏈,在賡續革命精神血脈的同時,更與城市文旅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成為一張有力的紅色文旅名片。
 

陳先義(左一)、朱小平(右一)接受電台節目主持人瑋珊專訪
 
    汕頭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濃郁的僑鄉文化、獨特的潮汕魅力,讓作家們印象深刻。安徽省作家協會原主席許輝表示,城市建設非常漂亮,汕頭還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非常幸福。
 
    《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編輯、記者楊鷗表示,汕頭是一個開放多元的城市,多種文化交融,像紅色文化、華僑文化、僑鄉文化、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商業文化等在這裏匯合,既現代又很好地保持了傳統。
 
    紅色精神、開埠精神、華僑精神、特區精神……每到一處,作家們都被「汕頭精神」的豐富內涵所感染,在這片紅色的發展熱土上,作家們深切感受到時代巨變。
 
    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沈衛星表示,汕頭的革命歷史和今天改革開放的實踐結合得非常好,今天汕頭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也充分說明了汕頭繼承革命先輩的精神,主要是為了把汕頭建設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就是共產黨的初衷,一路看下來這種精神是全面貫穿着的。

    獲贈《紅色汕頭》連環畫系列叢書

    作家讚揚黨史學習新模式
 
    13日下午,市委宣傳部向採風團成員贈送《紅色汕頭》連環畫系列叢書。系列叢書的內容和形式,引起作家們的共鳴和點讚。《紅色汕頭》連環畫系列叢書由市委宣傳部出版,通過連環畫講述革命時期汕頭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如紅色交通線、大南山革命根據地、李多年母女、抗日英烈鄭松濤、進步電影先驅蔡楚生等。《紅色汕頭》叢書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已被推薦至中宣部作為建黨100周年出版重點選題。
 
    採風團的作家們認為,《紅色汕頭》以連環畫為表現形式,讓人喜聞樂見,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一種創新手段。
 
    以連環畫的方式展現革命歷史,這令沈衛星感到耳目一新。「第一次看到用連環畫來表現汕頭的革命歷史,很有新意,連環畫能更好地作用於年輕一代的革命教育。」
 

許輝(左一)、趙德發(右一)走進直播室接受汕頭電台專訪
 
    楊鷗亦表示該方式雅俗共賞便於傳播,「我們小時候都在看連環畫,很長時間沒看到這種形式了,汕頭的紅色資源非常豐富,用連環畫這種方式來體現汕頭的紅色歷史,雅俗共賞,老少咸宜。」
 
    陳先義則表示,拿到這部叢書感覺很親切,「連環畫是一種很重要的讀物,用連環畫的形式,宣傳我們黨、我們軍隊、我們國家的歷史,宣傳英雄,宣傳我們要表達的價值觀,講一些故事非常重要,這種形式能在社會上形成比較大的影響。」
 
    團長朱秀海亦為叢書點讚,「用這種形式宣傳我們的紅色文化,這是我們汕頭市委宣傳部的一種創新,這形式非常好,我相信連環畫會廣泛傳播,在閱讀過程中,人們會感受到紅色文化、紅色精神,這個形式值得向全國推廣。」

    做客汕頭電台

    作家暢談採風感受
 
    14日下午2時至5時,汕頭融媒集團邀請了採風團參與廣播特別節目《北緯23.5度,聽見汕頭》。汕頭廣播電視台主持人江燕、瑋珊在汕頭電台FM102.5直播間與作家們深入交流,傾聽作家眼裏的汕頭印象。同時,汕頭橄欖台App也進行了全程直播。
 

沈衛星走進直播室接受電台專訪
 
    短短几天,一個充滿魅力的汕頭,立體式呈現在作家們面前。詩書言志,筆墨傳情。作家們表示,將用自己的筆觸和講述,在更高更大的平台,向國內外傳播汕頭好聲音,講述汕頭好故事,展示汕頭建設現代化活力特區的精氣神。
 
    已多次來過汕頭採風的團長朱秀海表示,每次來汕頭都有不同感受,這幾年汕頭更加漂亮與現代化了,採風之行也收獲頗豐,「我們不光看到汕頭的過去,也看到汕頭的今天,還看到汕頭的未來,汕頭從開埠到現在歷經100多年,看起來還像個小夥子一樣青春,一樣充滿活力朝氣蓬勃,它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以《喬家大院》聞名於世的朱秀海還對號稱「嶺南第一僑宅」的陳慈黌故居非常感興趣,建築背後的故事體現了潮商澤被天下、融通四海的精氣神,這也十分適合成為文學作品的題材。
 

楊鷗走進直播室接受電台專訪
 
    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原主編、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表示,全中國的紅軍標語中,價值最高在汕頭,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載體獨一無二,風吹雨打本色不變,是汕頭最美的詩。
 
    本次採風是朱小平第一次來到汕頭,他對汕頭的僑批文化深感震撼,他表示,「汕頭的僑批文化令人記憶深刻,它不僅僅是簡短的書寫匯票,還體現了中國人講親情、講信用和家族的凝聚力。送僑批的人很辛苦,代筆寫信的人很有原則。」他為汕頭的僑批文化賦詩一首:紅頭船上過番客,萬紙僑批萬重山,縱有汪洋隔故梓,目汁瀋瀋洇傳箋。
 

採風團向汕頭融媒集團贈送墨寶
 
    參觀完紅色交通站、八一會館,還有大南山革命老區後,陳先義有所觸動。他對主持人說,汕頭是紅色文化開發的富礦,大南山革命根據地令人感動,紅色交通線非常重要,通過交通線進入中央蘇區的幹部達200多人,這些都是拍成電視劇很好的題材。
 
    許輝與趙德發亦是第一次來到汕頭,談及對汕頭的印象,他們各有感想。許輝表示,第一次來汕頭的感受可總結為四句話:一壺老茶品起來;海鮮「毒藥」端上來;僑批真情深似海;紅色交通走起來。汕頭的功夫茶文化博大精深,海鮮美食讓人回味無窮,僑批字裏行間流露出華僑在外謀生之艱辛,對家鄉親人之深情,紅色交通線舊址讓我們重新了解那些崢嶸的紅色歲月。
 
    趙德發作為央視一套鄉村振興熱播劇《經山歷海》的原著作者,他表示,該書故事發生在一個山海相間的鎮子上,與本次採風去的濠江區東隴社區有些相似,東隴社區原本是貧困村,這幾年發展很快,把佛手做成了產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今村子建設得相當美麗整潔,我覺得東隴社區就是鄉村振興的汕頭樣板。
 
    談及對汕頭的印象,沈衛星表示,汕頭有很多東西可以寫,汕頭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內團結對外包容的特性,都十分值得人們深入去了解。
 
    楊鷗則說,汕頭現代化建設的同時,還保留著一些珍貴的歷史建築,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南澳島上的兩個分界線--古時閩粵分界線及北回歸線,這讓我感覺到汕頭既能保留自己的傳統,又能很好的與時俱進,另外汕頭人的宗族觀念與鄉土情懷非常深厚,這都有利於汕頭的發展。(陳績盛 黃裕勇 蔡易成 賀爾達 吳志雄)

[責任編輯:趙書琪]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