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爐的2021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中,深圳將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效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這一功能。
5月16日晚,央視《新聞聯播》用近5分鐘的篇幅,聚焦粵港澳大灣區,聚焦深港合作。節目中稱,粵港澳三地加速融合發展,一個發展潛力無限、想象空間巨大的世界級活力灣區,雛形已清晰可見。
以下為《新聞聯播》報道全文: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從2017年《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以來,不到四年的時間,從中央到廣東,一系列支持大灣區建設的政策舉措相繼出台,粵港澳三地加速融合發展,一個發展潛力無限、想象空間巨大的世界級活力灣區,雛形已清晰可見。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普通的一天。灣區內地的九個城市裏,787個重點項目正在加緊建設,466萬噸貨物在不同的港口進出。從空中到地面,發達的交通網,讓30多萬人在粵港澳三地之間便利往來。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的0.6%的面積,創造了占全國12%的 GDP,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偉大的實踐源於偉大的構想,黨的十八大召開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在改革開放高地廣東,他提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從三地共同簽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大灣區建設正從一張藍圖快馬加鞭變成現實。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每到關鍵時刻,總書記、黨中央都給予明確的指導和關懷。總書記明確要求我們廣東,要像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那樣的狀態和那股幹勁,來推動大灣區的發展。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相比紐約、東京等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在國際上沒有先例。
「破障」前行,關鍵在創新。總面積近4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場關於深圳和香港「全面制度規則銜接」的試驗正在緊鑼密鼓展開。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辦公室主任溫文超認為,之前深港兩地都各自出台自己的支持政策,各自支持自己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現在我們正在聯合在一塊兒,共同地推出一個聯合政策包。
深圳市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偉認為,挑戰在於是在這種完全不同兩個架構,要形成一個緊密合作,它是一個「無人區」,也正因如此,我們採取了先易後難的辦法,來尋找大家可以合作的空間。
衝破了體制機制的束縛,深圳香港的規則加速融合,一個個第一次誕生:第一次實現科研設備、科研人員在合作區內快速出入境;第一次實現香港科研機構辦事「信用+秒批」。
就在不久前,國內第一家由港澳投資的稅務師事務所成立,而放寬港澳涉稅專業人士的執業限制等措施的推出,吸引了大批香港稅務師到深圳工作。
國正鄭鄭稅務師事務所審計經理陳志新說,可以在大灣區執業了,便利好多,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深圳市前海稅務局納稅服務科楊熾煒說,短短一個月,我們就收到了40多份申請資料,還有更多的申請資料正在流程處理當中。
規則機制的「軟聯通」正在各領域產生「化學反應」,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實現港澳企業商事登記「一網通辦」。近3年,廣東省新引進港澳資企業5萬多家,實際利用港澳資金達到3400多億元。「軟聯通」在加快落地,基礎設施「硬聯通」也在加速推進。
總台央視記者張藝瑾:這裏就是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標誌性項目——新橫琴口岸。新口岸開通以來,這裏的通關時間從過去的40分鐘,縮短到了30秒鐘。現在每天大約有3萬旅客從這裏往返於珠海和澳門兩地。
澳門居民張思遠說,我每天這樣通勤的,只要帶個手機,刷一下健康碼,就可以直接這樣往來了。
如今,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橫琴口岸都實現24小時通關。大灣區內高鐵里程超過10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香港機場擴建、白雲機場三期、深圳機場三跑道等加快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呼之欲出;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標箱,均居世界四大灣區第一。
2020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1.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