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穩步向好,已連續5日清零,而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亦有條件下周恢復半日面授課堂。可是,要全面復課,以至經濟社會全面復常,一時間的清零是不足夠的,長遠還須依靠群體免疫,否則一旦社區爆發便恐後患無窮,台灣最新疫情正是前車之鑑。香港三間大學已宣布,除非學生或宿生已接種疫苗,不然就要定期檢測,正是保護校園和學生的應有之義。其實,青年乃提高接種率的重要一環,世界各地亦正積極推動青年打針。
在早期,全球疫苗接種主要集中在高危的長者,隨着疫苗供應逐漸增多,接種範圍遂擴至較年輕人士。香港上月便將疫苗接種計劃擴闊到16歲至29歲市民,加拿大、美國更先後容許了12歲至16歲人士接種,而港大亦展開了相關年齡組別的疫苗接種研究,如結果理想,接種門檻料於下學年前降到11歲。眾所周知,愈多人受到疫苗保護,病毒就愈難傳播開去,當證實青少年也適合打針,自然應該推動相關接種率。鼓勵青年打針尤其重要,因較年長市民不少為慢性疾病患者,如果病情不穩或未受控制,則不獲建議接種疫苗;於此基礎上,由保護身邊的公公婆婆,到保護全港類似身體條件較差者,青年主動打針,為家庭、為校園、為社會作出貢獻,豈不應該當仁不讓?怎麼能夠甘為人後?
許多地方都在想方設法推高疫苗接種率,大學作為明德、尚智的代表,也積極制訂措施谷針。在美國,自5月初有大學要求學生返校前打針,迄今已有超過250間大學效法,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至於英國,一項早於3月進行的民調訪問了逾千名學生,多達60%表示支持接種疫苗是回校上課的條件,反對者則只佔22%,當地要求學生返校前接種疫苗的學府亦愈來愈多。可以看到,類似規定不是香港首創,更非什麼不自由、不合理、不合情之舉;有人質疑這變相強迫學生打針云云,既混淆了回校面授與繼續網課之別,而將打針與近來針後死亡等負面消息掛鈎,也無視了日前專家委員會所提死亡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因果關係的科學結論。當全世界都在積極接種疫苗,英、美已有大約一半人口打了針,整個地球接種劑次更已突破10億劑,為何香港仍有人抗拒到底?
還有一點必須釐清,就是青年絕非對病毒免疫。資料顯示,19歲以下確診者只佔全港確診比例10.3%,這確然比其人口比率的15.1%低,惟很大程度僅受惠於過去長時間停課罷了;再看20歲至39歲的青年,其確診佔比便為32.6%,就明顯高過其所佔人口比率的26.5%。如前所述,現在本地疫情回順,為恢復面授課提供條件,但倘日後出現社區爆發,病毒且竄進人口密集的校園,未受疫苗保護的同學的感染風險就必較已接種者高,這也是各地要求學生接種後才返校的原因。
現在大學生已適齡可以打針,無論大學有否要求也本應踴躍接種;他日接種門檻降至中學生適用,他們亦好應趕緊接種。的確,青年在抗疫這件事上,因條件較佳好應義不容辭,擔當護己護人的責任與義務,不要淪為觀望者,應作為打針的先鋒。(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