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昨公布,將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在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上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3組地塊內的私人土地,作資助房屋用途。港府下決心解決房屋問題,加快釋放土地建屋,特別是基層的公營房屋供應,值得肯定。
惟香港房屋問題仍舊嚴峻,房委會於本周二公布了最新的公屋輪候冊數字,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25.38萬宗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再延長至5.8年,創下20年來新高。公屋輪候時間不減反升,凸顯房屋政策太過「龜速」,數十萬市民排隊等候上樓遙遙無期,港府應以更大魄力,從多途徑整合資源,加快拓地建屋,滿足市民上車需求。
住房是每一位市民最基本的需求,奈何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本港公營房屋長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且情況愈來愈嚴重,公屋輪候時間逐年遞增,廣大基層市民望眼欲穿!房委會日前就今年公屋輪候時間為何再延長解釋,指受新冠疫情影響,已建成的公屋項目包括駿洋邨及暉明邨被臨時用作隔離檢疫場所,導致部分市民未能如期入伙。但這顯然不能掩蓋香港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的困境,也不能掩蓋政府房屋政策拖延緩慢、不夠堅決的工作疏漏。
市民長年輪候上車,根本原因在於香港建屋速度緩慢,建屋土地亦嚴重不足。港府每年都會制定公屋建成目標,不過罕有如期完成,比如從2015/16年至2019/20年,約75%公營房屋項目都出現了延誤。香港公屋缺口巨大,除了要加快建設速度,亦必須大刀闊斧開拓土地資源。
特首林鄭月娥在其施政報告中提出多管齊下開闢土地的策略,同時推出短、中、長期措施,這是很好的覓地建屋方向,關鍵是政府必須加速行動起來,將政策落實到位。短期來看,港府推出了多種過渡性房屋項目,以改善輪候公屋市民的居住環境,這當然可解部分燃眉之急。不過,港府更需要動用一切可能手段增加土地供應。
從中期策略來看,政府應該積極動用《收回土地條例》來增加政府可利用的公營房屋土地儲備,包括收取私人土地、閒置丁地等,此次發展局收回私人土地地塊,即是一個令人鼓舞的例子,希望港府未來有更多類似果斷快速的收地動作。另外,香港要大規模建屋還須依賴長遠拓地計劃來興建新市鎮。最近,本港正在熱議新界北發展,新界擁有大面積的農地、棕地等可被改作公營房屋用地,同時新界北又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關鍵樞紐,港府須抓緊時間和資源規劃新界北,爭取盡快發展。不僅要積極開發新界的土地潛力,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和填海亦可成為香港重要土地來源,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建議用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建屋,以及政府早前提出的「明日大嶼」都是可考慮的覓地策略。
香港房屋居住問題日益惡化,大批輪候市民期盼早日上樓上車,港府必須迎難而上、多管齊下、整合資源、加快拓地建屋。
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