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贛交界地,崢嶸歲月稠。享譽世界的「中國紅茶之鄉」——黃山市祁門縣在革命戰爭時期,是贛東北、閩浙贛、皖贛浙省委領導下的蘇區根據地和紅軍遊擊區之一。祁門縣祁紅鄉塘坑頭是「祁門縣第一屆人民民主政府」成立的地方,這裏雖歷經近百年的時間變遷,但紅色熱土愈發光彩奪目。
1949年4月初,為迎接解放大軍渡江,皖浙贛工委發出了《關於目前形勢和任務的補充指示》,並決定成立祁門縣人民民主政府。據祁紅鄉政府幹部謝飛秦介紹稱,「4月9日,在祁紅鄉塘坑頭方家祠堂召開了祁門縣政府成立大會,來自周邊的休寧、黟縣、婺源、浮梁等縣代表1000多人蔘加了會議。4月26日祁門縣城解放,29日政府遷移到了縣城。」
如今,祁紅鄉依託「祁門縣人民民主政府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持續開展傳承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塘坑頭也成為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將紅色基因永久傳承。
紅軍烈士墓 青山埋忠骨
在祁門縣安淩鎮王蒲村棗樹組一低矮山坡上,有一座無名烈士墓,這裏長眠著80多位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無名戰士。墓地上,一塊刻著紅星的紀念碑,向人們講述著那段悲壯的故事。
1934年8月「柯村暴動」後,為醫治在戰鬥中負傷的紅軍官兵成立臨時衞生所,後經輾轉,衞生所設在今石台縣的新棚,並正式改名為「皖南紅軍總醫院」。1934年冬,又在安淩鎮王蒲村、三合船溪孫家設立了兩個分院,用於安置方誌敏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留下的三百多名傷病員。其後不久,國民黨軍對皖南蘇區進行「圍剿」。
革命烈士犧牲後,他們的遺體被掩埋在荒山中,皖南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解放後,當地村民在發展生產時意外發現了烈士遺骸,後經考證,確認是當年紅軍醫院犧牲的烈士。
那段崢嶸歲月已經遠去,但革命精神永遠傳承。(記者 吳敏 通訊員 錢新勝 孫志恆 陳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