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13日在京發布報告預計,下半年全球經濟全面復蘇仍較困難,發達經濟體復蘇將明顯快於新興經濟體。隨着歐美寬鬆貨幣政策逐漸退出,全球性通脹或將年內見頂。
全球通脹只是暫時現象
疫情以來,全球通脹水平持續走高。不僅巴西、土耳其、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物價屢創新高,連美國、英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物價也是持續上漲。報告認為,本輪全球通脹高漲原因有二:一是疫情以來,全球量化寬鬆釋放天量流動性。二是發達與新興經濟體間的免疫落差導致全球商品供需失衡。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大規模接種疫苗,疫情改善,商品需求大增。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疫苗短缺,疫情反彈,拖累復工復產,嚴重衝擊全球大宗商品供給。
報告判斷,美國最快或於下半年討論縮減購債規模,全球流動性拐點可能出現。發達與新興經濟體間的免疫落差將逐漸彌合,逐步緩解全球商品供需失衡狀況。當前全球並未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需求並不具備持續推動通脹的動能,全球通脹只是暫時現象。
歐美刺激政策退出節奏緩慢
報告認為,下半年歐美經濟復蘇將繼續加快,但距離全面復蘇還有一定距離,預計刺激政策退出節奏較慢。從多方因素考慮,美聯儲可能在今年三季度討論「縮表」議程,預計三季度或四季度對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債券的計劃將逐步調整。歐洲央行退出寬鬆政策的進度則相對較慢,其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EPP)今年不會暫停,預計延續到明年初,以繼續支持歐洲經濟復蘇。下半年,歐美仍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促進經濟加快復蘇,以推動生產、消費等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並在基建、科技和綠色經濟方面有更多的財政預算和計劃,以期實現全面復蘇的目標。
全球經濟面臨三大不確定性
報告分析,一,中美關係發展仍存不確定性。拜登政府延續特朗普對華政策,並採取更具彈性的應對策略,預計下半年拜登政府將依據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實施情況評估,可能對中國實體企業提出新的出口管制措施,中美「貿易戰」仍有升級的可能。二,地緣政治格局較不穩定。「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受「病毒溯源」政治化、產業鏈聯盟等新的地緣政治形勢擾動,疫後不穩定性因素增加。三,全球金融市場可能出現激烈震盪。市場對於下半年美聯儲縮減QE和加息的進程判斷存在較大分歧,而目前全球大部分風險資產都處在高位,相關風險資產也將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美元走強將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債務付息成本抬升,下半年部分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壓力將增大。(香港商報記者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