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甘肅怎么辦?改革開放35年來,縱向看,甘肅經濟的發展質量與速度都有顯著提升,但橫向看,甘肅與全國尤其是東南沿海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甘肅必須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狠下功夫,以加快推進甘肅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
產業是一個區域發展的基礎性支撐,產業結構的科學化程度,直接決定著一個區域經濟演化的階段和國民經濟總體效益的高低。
2001年,甘肅省GDP為1072.5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總產出的比重為19.3%,第二產業占44.9%,第三產業占35.8%。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59.55%,第二產業占18.46%,第三產業占21.99%。這組數字說明,甘肅省的勞動力結構呈現出典型的“一三二”型,而國內生產總值的產業結構為“二三一”型。甘肅第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很低,但卻容納了近60%的就業人口,說明我省產業結構演進與就業結構存在偏離程度較大的問題。由於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低,農業人均配備的資本嚴重低於其他產業,造成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低下,出現了大量的農業剩餘人口,導致甘肅省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隱含著“虛高度化”的因素。
可以預計,到2020年,我省農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會繼續下降;受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影響,第二產業的產值和從業人員比重都不會有多少增長;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將進一步增長,無論是產值還是就業人數都將增加。因此,我省要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立足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和現代農業的升級,面向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按照建設新型的生態農業、旱作農業、節水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的要求分層次推進。
在我省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在風電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醫藥工業、建材輕紡等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新產品的開發,重塑競爭平台,實現傳統工業現代化和規模化,促進現有產業由條塊分割向集約整合的方向發展。
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上下功夫
甘肅經濟結構單一,產業關聯低,產業鏈條短,高消耗、高汙染的問題相當突出,這種發展方式不轉變,最終將難以為繼。轉變甘肅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從企業、政府和市場等環節入手,穩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不斷完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尤其是要從傳統的資源驅動模式中走出來,向資本積累以及創新驅動模式轉變。
要大力推動石化、鋼鐵和重型機械裝備等重點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及聯盟,不斷推進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為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充分利用甘肅裝備制造業具有的良好基礎,發揮在設備、技術、人才、產品和市場方面的獨特優勢,應面向國際市場,與國外裝備制造業接軌,從國內外經濟圈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合作開發,提高電機、電器、石油煉化設備、石油鑽采設備、數控機床等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水平,擴大生產規模,開拓國內市場。要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及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引導各類技術創新要素向大型骨幹企業和支柱產業集中;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構建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動,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上下功夫
甘肅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要真正解決農民問題,讓農民富起來,關鍵在於城鎮化。目前,甘肅尚處於城鎮化發展的初級階段。
甘肅省總人口2600多萬,其中農村人口占近70%,城鎮化率30%左右,遠低於全國近50%的平均水平,預計到2015年有望達到40%。甘肅的小城鎮地處偏遠,分布稀疏,密度為每平方公裏0.3個城市,不及全國平均密度(0.7)的一半。由此可見,甘肅城鎮化率以及完全城鎮化率,尤其是公安部門登記的城鎮戶籍的真正城鎮化率與全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6%)仍有很大的差距。甘肅的城鎮結構主要是以小城市(鎮)為群體,在特大與中等城市之間存在著斷層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提升中心城市、做大中等城市、強化小城市、擴張小城鎮的思路來改變城市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上下功夫
近年來,新型小微金融組織的發展是甘肅創新金融體制的一個亮點,也在全國具有一定示范效應。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省已批准設立了354家小額貸款公司和310家融資性擔保公司,並逐漸發展成為覆蓋全省各市州、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中堅力量。
不過,融資難仍是一些經濟實體特別是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大瓶頸。為此,我們應解決好金融和實體經濟相互脫離、金融資產錯配和資產泡沫放大的問題,努力盤活貨幣信貸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進一步加快和規范發展民營金融機構以及面向小微企業、面向“三農”的中小金融機構,滿足不同類型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要整合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切實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