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辽宁 > 本地新闻

瀋水之陽滋照民心--瀋陽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掠影

2014-03-14
来源:香港商报

  渾河又名瀋水,瀋陽因瀋水而得名。渾河水清,穿城而臥,滋養兩岸蒼黎;輝山聳翠,天朗氣清,輝映金廊銀帶。這是東北振興道路上,文明瀋陽的新畫卷。10年振興征程、4年全運會籌辦、3年文明城市創建,讓這里的人們更幸福,讓這座城市的品質在提升。楊建學香港商報記者譚紅軍

  搭「樂民」之舞台引領社會文明風尚

  東北濃郁的地域特色文化,不僅塑造了人們陽光、樂觀、直率、大氣的精神品質,也培養了人們愛唱、愛跳、愛文化娛樂的精神生活。藉助大勢,搭樂民之舞台,通過各種文化文藝熏陶,滿足市民精神需求,提升「精、氣、神」,引領社會文明風尚向善、向上、向美。啟動藝術惠民工程。瀋河區多福社區是一個「福」文化社區。走進這個社區,一個高21米、寬10.5米的巨型「福」字直入眼簾。「幸居中國,我之大福。幸逢盛世,我之真福。多福小區,福之大全。福人福景,福地福天……」

  走進這個社區,經常會看到一群老人朗誦他們原創的《福頌》,每個人的臉上都透露著幸福。「以前小區很臟,鄰里之間也經常擦出火花,但現在,鄰里和睦,環境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區居民王大媽笑著說,幸福灑在社區每個角角落落。2013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到社區看望過干部群眾。這個小區是瀋陽市實施藝術惠民「雙百萬」工程的一個縮影。這項工程旨在讓100萬市民接受免費的藝術培訓,讓100萬市民免費欣賞到專業的藝術演出。露天電影、星期六劇場、新年音樂會等眾多節目走進百姓生活,魯迅美術學院、東北大學、遼寧大學3所高校成為百萬市民藝術培訓基地。

  2012年,有人曾作過統計,全市有622萬人次受益於藝術惠民「雙百萬」工程。其中,百萬市民藝術培訓工程受眾245萬人次,百萬市民藝術共享工程惠及377萬人次。搭建農村文化廣場。在瀋陽市法庫縣大孤家鎮小二道房村,還沒進村,人們就能聽到陣陣悠揚的鼓樂之聲。原來,在村民馬笑舫家的庭院里,一些愛好文藝的農民正在排練文藝節目。2007年,酷愛文藝的馬笑舫組織村里有共同愛好的農民組建起大孤家鎮農民藝術團,他們自編自演,在周邊村屯演出。

  隨后,在縣里文藝老師的輔導下,藝術團的創作表演水平顯著提高,他們自編自演的拉場戲《求子恨》、二人轉《張大娘相親》等節目深受群眾喜愛。藝術團的名氣越來越大,周邊鄉鎮時常邀請他們去演出。藝術團的規模也隨之壯大,目前比較穩定的「演員」已達25人,馬笑舫等人也成了當地人眼中的明星。據法庫縣委宣傳部長段秀華介紹,從2010年開始,法庫縣邀請城里的文藝工作者下鄉,對全縣226個行政村的文藝愛好者進行藝術輔導,幾年下來,已培養出像馬笑舫這樣的文化帶頭人近千名。

  眼下,農村文化廣場文化活動正以其開放性、群眾性、娛樂性等特點,以其持續時間長、活動頻率高、受益範圍廣等優勢,在該市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主陣地占據重要位置。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近年來,瀋陽市在春節及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期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文化活動、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使傳統節日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愛國情感的重要陣地。

  2014年正月初七到十五,瀋陽舉辦了「盛京城廟會燈會」。清末詩集《盛京詩詠》有這樣一句描述「四平觀走馬,三日萬巷空。」可見早年間老瀋陽燈會的盛况,被那個年代的人看做「老春晚」。今年,主辦方采用了兩萬多盞獨具民俗風情的彩燈和五百餘個走馬燈再現了老瀋陽四平街燈市盛况。老百姓只要走出家門,來到中街、故宮就能看到老模老樣的廟會、燈會。花燈、宮燈、走馬燈,燈燈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瀋陽吉祥、中國吉祥、馬年吉祥充分表達著這方熱土百姓的愛國情懷。

  尋「化民」之實招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2013年早春的瀋陽,街頭電子屏、城市建築圍擋、大型的樓體廣告上,悄然打出了「熱愛祖國、孝敬父母、關愛他人,做可愛瀋陽人」的巨幅公益宣傳。市民張先生興奮地告訴記者:這樣的宣傳好,以前少點,現在主旨鮮明地倡導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件好事。人們慢慢地從這三句話中品味出,這是在從個人層面,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於是,這座城市開始了一場系統而又全面的道德建設之旅。用道德教育化民。

  瀋陽市圖書館是文化建設高地,每天有不少市民在那兒讀書、借書。為創新道德教育模式,讓更多的市民接受道德熏陶,瀋陽市在館內建立了專門的道德講堂,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經典古訓,聖賢教誨裝置於講堂,通過莊嚴塑造敬畏之心;將講好人故事、誦讀經典、引人反思、唱做個好人歌曲等內容引入課堂,使人在道德洗禮中修身養性;通過向市民發送《修身經典》,發送短信解讀經典內容,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這樣的道德講堂,在全市社區、企業、機關廣泛開展,累計已達3000餘場,讓許多市民在感同身受中提升了道德境界。尤其是瀋陽燃氣集團,堅持每月開展1場道德講堂,培育6000身邊好人,打造負責任的企業形象。新上任的羅總在參加2013年最后一場道德講堂后,曾興奮地給予這樣的評價:「我知道道德講堂很重要,但能作為一個品牌,影響和感染這麼多人流泪、洗心,讓我的內心有如此強烈的願望,趕緊回家陪父母嘮嘮家常,這還是第一次。」用道德實踐化民。這兩年,在市區一些重要廣場上,樹立了一座座志願服務標識。首個標識的揭幕人是當代雷鋒郭明義。一時間跟著郭明義學雷鋒成為瀋陽街頭的一句流行語。

  800多萬人口的城市,有近百萬註冊志願者在行動。從每年3月到11月的每個周六,有不少志願者都會聚集到這樣的廣場,領受任務,輻射到周邊社區、街路、志願服務亭為市民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正對著瀋陽站門前的志願服務亭,是由一個叫「瀋陽義工聯」社會志願者組織承擔的,有一個網名叫「靈魂」的志願者,帶著他的團隊全天候為過往旅客提供問路、飲用水、手機充電等服務,其中,有個志願者還帶著他十來歲的孩子一起做,許多旅客為此點赞。

  這樣的道德實踐活動,在城市鄉村、在全運會場、在街道路邊隨處可見,滿城小紅帽、黃綬帶,刷新著這座城市的道德底色。用典型引領化民。張振杰是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也是一位普通的社區居民。17年前,鄰居出去辦事,把家里鑰匙交到了張振杰手中。他既興奮又疑惑。鄰居看出了他的心思,說大哥我相信你。這一句話,萌生了他當這個樓道鑰匙管家的念頭,我退休了沒事干,但我要為鄰居們做點好事,颳風下雨幫著收個衣服,有個大事小情幫著照看,多好啊!就這樣,用他的誠信,管著近20把鑰匙,一干就是17年。這樣的凡人善舉,在瀋陽不勝枚舉。

  每年通過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層層推薦評選各自單位的身邊好人,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和全民參與評選,選樹出一大批道德典型,并隆重舉辦「感動瀋陽人物」頒獎典禮,給予禮遇、給予幫扶,在全社會倡導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獻身艦載機事業的羅陽、瀋陽好大爺王福順、撲入火海勇救鄰居的劉洪江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引領著社會道德風尚,抬升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守望著這座城市的道德高地。

  舉「助民」之良策提升市民幸福指數

  創城伊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堅持「創城為民,創建靠民」的宗旨,突出「創城促振興,創建惠民生」的主題,把創城與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組織開展了創城惠民「入戶大走訪」活動,使創城活動在市民與政府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促進了公民意識與城市文明的共同成長。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各級黨委、政府,各職能部門按照「創城為民,創城惠民」的要求,將「入戶大走訪」作為政府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的渠道和載體,紮實推進「創城惠民」活動,不斷提高廣大市民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知曉率、支持率和滿意度。活動期間,市區兩級創城指揮部組成的創建工作組,對市內五區123個社區共10000餘戶家庭進行了入戶走訪。其間,3752戶居民提出了4200餘條意見和建議。

  小到一個樓道的燈泡壞了、一個單元的下水井堵塞,大到一個街道、一個行業存在的問題,其間不難發現市民對城市的關切,其中都能找到群眾對政府相關部門的期待。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干部們發現,群眾提出的問題不只關乎自己的生活,更關系到城市的未來與發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群眾看到,大走訪不是走過場,而是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解決問題、辦實事。「入戶大走訪」再一次驗證:瀋陽創城的過程,就是察民情、曉民意、惠民生、解民難。悠悠萬事,百姓為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從推動經濟發展到加強環境整治,從净化社會環境到增加公益設施,從完善社會保障到強化公共安全,無不與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入戶大走訪」活動伊始,市委、市政府就為其定了調:群眾的難心事,就是「創城」的頭等事;市民急需的,政府就要立即著手解決。全市上下,從城市到鄉村,從部門到戰線,無不把回應市民呼聲、關切百姓生活,當成創城的頭等大事來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從各自的職責出發,針對市民提出的涉及環境衛生、飼養寵物、物業管理、城市綠化、住房、供暖、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事關民生的問題,認真加以落實和解決。

  對暫時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進行說明和耐心解釋,爭取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市創城辦通過實地察看、電話詢問、照片對比、下發簡報和督辦通知單等多種形式,對問題整改情况進行檢查督導,使創城惠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據不完全統計,「入戶大走訪」活動中,各區縣(市)群眾對提出問題的解決滿意率達98.6%。創城事重,惠民第一。如果把「創城」比作一根扁擔,那麼,它一頭挑著城市的發展、環境的提升,一頭挑著為民、惠民。城市發展了,環境改變了,群眾的訴求解決了,市民滿意了,市民的幸福指數自然也就提升了。通過「入戶大走訪」,暖氣不熱、寵物擾民、小區衛生臟亂差等問題迎刃而解,相關部門的公信力增強了。通過創城,各地區、各部門的執行力也在不斷強化。

  市委、市政府以文明全運帶動文明創建,以文明創建促進文明全運,讓城市改革發展與創建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市公安局、城建局等政府部門加大城市道路等市政設施建設力度,全市維修、翻建數百條街路、立交橋,實現了交通大修之年無大堵,讓市民群眾從短暫的陣痛中看到了孕育的美麗與分娩的希望……群眾無小事,民生總關情。惠及民生的「入戶大走訪」,讓市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更加感覺到我們的城市生活有保障、發展有方向、未來有希望。

  施「便民」之實舉改善城市環境秩序

  將創城與全市重點工作緊密結合,加強城市規劃,推進公共環境、公共秩序、公用設施、公共服務建設和管理,體現了創城「為民、靠民、惠民」宗旨。打造暢通工程,讓市民生活更便捷。

  瀋陽是遼寧的省會城市,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因此「外擁」和「內堵」情况尤其突出,交通擁堵困擾著城市的發展。以迎接全運會為契機,瀋陽市加大城建投資力度,全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桃仙機場T3航站樓、瀋陽北站南廣場、瀋陽站東廣場等一大批重點工程投入使用;地鐵二號線北延線開通;三環、四環路竣工通車;青年大街、和平大街等251條重點街路完成整修,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功能顯著提升,瀋陽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瀋陽市又迎來了大四環建設,成為帶動周邊城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助推器。四環快速路全長為132公里,途經6個區,環進了城區的1235平方公里的幅員,這是瀋陽交通建設史上的一個大手筆,無論長度、寬度還是其他建設標準,都將刷新瀋陽市的交通建設紀錄。

  瀋陽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它將瀋陽中心區和母城周邊的蒲河新城、瀋撫新城、佟溝新城、沙河新城、鐵西產業新城等10個新城連接在一起,經濟開發和新城建設并舉推進,進而構造起環城經濟圈。」

  打造全民健身工程,讓市民生活更健康。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大家都意識到了健身的重要性。「全民全運、健康生活」是全運會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瀋陽加大了規劃建設,通過幾年努力,逐步實現全市鄉鎮3000平方米健身廣場、街道1500平方米健身廣場或600平方米室內健身活動場所全覆蓋。目前,全市共有131個各類街道健身廣場、22個籠式足球場、100餘個標準籃球場。全市955個社區、1450個村屯已經裝設戶外健身器材4萬餘件,實現了社區(村屯)健身器材100%覆蓋。同時,全市建成健身站點1560個,年吸引健身人數達430萬。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超過1.4平方米。

  有體育官員指出,目前整個遼寧省常年堅持運動的體育人口達到了47%,體育人口的概念是每周堅持運動3次,每次運動半小時以上,運動心率在每分鐘120次以上。打造民生服務工程,讓市民生活更幸福。

  瀋陽市委、市政府認為,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民生、抓隊伍,要把軟環境建設作為硬任務來抓,擺在突出位置長抓不懈。目標是,把瀋陽建設成為審批環節少、辦事流程優、工作效率高、發展成本低的城市。其實「軟環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給市民、企業帶來真真切切的實惠。把管理角色轉過來。瀋陽市鐵西區是東北地區經濟實力首屈一指的大區。鐵西區一位負責人認為,改善「軟環境」首先得改變行政思維。他說:「如果總有權力意識,總想管人,職能部門嘴上說服務也不會帶著真誠。我到稅務部門去看,那里是真轉變了。」

  「只是提個建議,沒想到鐵西國稅局稅收服務站真的搬進企業來了。」瀋陽北方重工集團負責人說。這個瀋陽首家駐廠稅收服務站可為納稅企業辦理納稅申報、發票發售等38項業務。北方重工集團有64戶下屬企業,年節省辦稅時間萬小時以上,節約直接經費50萬元。

  此外,這個站的服務半徑還輻射周邊100多戶企業。讓規範行政跑起來。群眾辦事不順,有時當面不說,會到網上發怨氣。因此,從頂層設計建立投訴、反饋渠道和監督體系對於營造「軟環境」十分必要,信息化則是讓規範行政跑起來的高速公路。面向企業,瀋陽選擇了不同類型的150家企業作為市軟環境聯繫點,聘請151名企業法定代表人作為軟環境建設監督員;面向百姓,瀋陽開通民生微博,將市民服務熱線與民生微博互動,廣泛收集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受理解決群眾和企業的訴求。現已有近千個單位和基層站所在微博上實名註冊,各單位領導現場回覆解決問題,帶頭開通民生微博,撰寫民生日誌。

  民生微博自1月份試運行以來,日均發布信息500條,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的問題100多件次。通過市民服務熱線受理軟環境的諮詢、投訴320件,辦覆率達到96.88%,25人被追究責任。規範行政怎麼樣,群眾心中有杆秤。且看一升一降:一升,全員進入服務狀態的瀋陽市公安局創造了人民群眾安全感率97.2%和對公安機關滿意率95.5%的兩個歷史新高;一降,瀋陽最近這一采暖期居民投訴下降80%。以前每到冬季,瀋陽供暖投訴就居各類投訴之首。

  這一回瀋陽動了真格的,一面投入巨資維修熱網,一面展開網上評議,敞開供熱企業的退出機制。把辦事成本降下來。渾南新區在瀋陽市較早開展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從規範行政行為入手,實行集中審批、網上審批、「一表制」審批,同時還進行了「三廳(審批、納稅、房產)合一」、「四大平台」建設等一系列創新工作。

  「為您節省每分錢、每分鐘、每米路。」渾南新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負責人把優化軟環境濃縮為一句話。他認為,優化軟環境的標誌就是把個人和企業的辦事成本降下來。「原以為完成企業註冊等手續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實際則只用了兩天。」

  大連福佳集團負責人連說「沒想到」。對於降低辦事時間成本,這里有個初略統計。在渾南新區,集中審批平均壓縮辦事時間四分之一。在瀋陽市,僅交警支隊車管所通過內部挖潜和設備升級,就將每台機動車安檢時間減少三分之二,核發駕駛證減少兩個工作日,2013年一季度共為19萬名車主和4萬名駕駛人節省辦事時間10萬小時以上。

  同時,瀋陽市積極開展評議窗口和個人活動,將全市4841個窗口單位和16000多名審批和執法人員的信息全部在「96123市民熱線」網上公示,為每個窗口和個人都設定一個評議碼,企業和群眾可以通過上網或發送短信對他們的工作作風、服務態度、執法行為、辦事效率等給予「好、中、差」評,評價結果作為各單位管理和考核窗口單位及人員的重要依據。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实习生1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