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近日宣布,与德国某音响品牌达成冠名协议。消息传出,立刻招来不同的声音:有乐迷为音乐厅由此得到硬件提升、票价降低而欢欣鼓舞;也有人担心冠名会损害音乐厅形象。作曲家陈钢就在微博质疑:“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唯一以‘上海’命名的音乐厅,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出卖祖姓。”
牵手,不图价高只为契合
据记者了解,早在2011年,上海音乐厅就踏上了寻找冠名合作伙伴之路,原因是“观众要求高了,想看更精彩演出;而大牌演出成本天天涨,音乐厅收入单一,只有卖门票、收场租”。3年中,汽车、手表、酒类等品牌都曾向音乐厅抛过橄榄枝。考虑到品牌契合度,音乐厅最终放弃了这些出价更高的商业客户。
去年6月,音乐厅开始接触在价值理念和专业声誉上匹配度都非常合适的 “音频专家”——德国森海塞尔公司,并于同年8月开始展开谈判。经过赞助标的、器材和现金百分比、赞助回报、建筑外围标志位置等数十轮谈判,双方达成合作协议。
据了解,双方的合作除冠名资金外,森海塞尔还将帮助音乐厅完成地下二层多功能剧场的声学改造,并将搭建一个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录音棚,用于上海音乐厅扶植青年艺术家项目,录音棚用来录制现场音乐会,通过电台、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爱乐者可以共同分享上海音乐厅音乐会。
上海音乐厅表示,在完成精心测算后,从下一个音乐季开始,音乐厅将使主合办演出的票价更趋于合理,将赞助带来的实惠切实回馈给市民。
冠名,在国内外并不鲜见
陈钢的质疑在网络传开后,一些网友为音乐厅抱不平。他们提出,冠名赞助并非上海音乐厅创举。国外演出场馆通过商业或个人冠名,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更好回馈观众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迪士尼音乐厅、杜比剧院、三得利音乐厅等。
在上海,冠名演出场所的成功案例也并不少见。上海世博文化中心与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达成10年冠名权。中心办公室主任华巍介绍,场馆交给专业运营商经营,赞助商冠名,开发有票房保证的商业演出,帮助解决了后世博时期场馆持续运营的难题。主场馆48小时前还是冰上表演的冰面;48小时以后,就变化为巨星演唱会的舞台。这些高难度、短时间的转场,在文化中心司空见惯。他认为,冠名合作体现的不仅是管理部门向市场经营主体“下沉”权力的胆魄,更是政府在逐步转变职能的过程中,眼光日益开阔、管理智慧逐日增长的体现。
未来,此类文商合作会更多
在上海音乐厅与森海塞尔合作之初,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就预见到可能会出现今日的这场纷争。他直言:“像上海音乐厅这样级别的演出场所,如果随便找一家冠名企业,会引出很多非议。”长达3年的冠名合作商寻找过程中,音乐厅也曾与某企业达成意向,但最终还是因为想找一家与音乐更为贴合的品牌而放弃。
音乐厅联手森海塞尔,双方都是从事音乐行业的机构,也被不少乐迷戏称为“门当户对”。一个有场馆和内容,一个有硬件、技术和资金,需求互补。“如果是酒类、快速消费品企业冠名,我们可能会反对。但森海塞尔是音乐‘高大上’品牌,没什么可说的。”“比徒有一座建筑而因资金匮乏没有演出有意义得多。”
上海音乐厅冠名,打破了演艺场所依靠国家出资建设、持续给予运营补贴的传统模式。张哲表示,“冠名不会影响音乐厅定位。类似这样的文艺机构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今后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