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廳近日宣布,與德國某音響品牌達成冠名協議。消息傳出,立刻招來不同的聲音:有樂迷為音樂廳由此得到硬件提升、票價降低而歡欣鼓舞;也有人擔心冠名會損害音樂廳形象。作曲家陳鋼就在微博質疑:“有着八十多年歷史的唯一以‘上海’命名的音樂廳,就這樣不聲不響地出賣祖姓。”
牽手,不圖價高只為契合
據記者了解,早在2011年,上海音樂廳就踏上了尋找冠名合作伙伴之路,原因是“觀眾要求高了,想看更精彩演出;而大牌演出成本天天漲,音樂廳收入單一,只有賣門票、收場租”。3年中,汽車、手表、酒類等品牌都曾向音樂廳拋過橄欖枝。考慮到品牌契合度,音樂廳最終放棄了這些出價更高的商業客戶。
去年6月,音樂廳開始接觸在價值理念和專業聲譽上匹配度都非常合適的 “音頻專家”——德國森海塞爾公司,並于同年8月開始展開談判。經過贊助標的、器材和現金百分比、贊助回報、建築外圍標志位置等數十輪談判,雙方達成合作協議。
據了解,雙方的合作除冠名資金外,森海塞爾還將帮助音樂廳完成地下二層多功能劇場的聲學改造,並將搭建一個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錄音棚,用于上海音樂廳扶植青年藝術家項目,錄音棚用來錄制現場音樂會,通過電台、電視、網絡等多種平台進行傳播,讓更多愛樂者可以共同分享上海音樂廳音樂會。
上海音樂廳表示,在完成精心測算後,從下一個音樂季開始,音樂廳將使主合辦演出的票價更趨于合理,將贊助带來的實惠切實回饋給市民。
冠名,在國內外並不鮮見
陳鋼的質疑在網絡傳開後,一些網友為音樂廳抱不平。他們提出,冠名贊助並非上海音樂廳創舉。國外演出場館通過商業或個人冠名,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更好回饋觀眾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迪士尼音樂廳、杜比劇院、三得利音樂廳等。
在上海,冠名演出場所的成功案例也並不少見。上海世博文化中心與德國梅賽德斯—奔馳公司達成10年冠名權。中心辦公室主任華巍介紹,場館交給專業運營商經營,贊助商冠名,開發有票房保證的商業演出,帮助解決了後世博時期場館持續運營的難題。主場館48小時前還是冰上表演的冰面;48小時以後,就變化為巨星演唱會的舞台。這些高難度、短時間的轉場,在文化中心司空見慣。他認為,冠名合作體現的不僅是管理部門向市場經營主體“下沉”權力的膽魄,更是政府在逐步轉變職能的過程中,眼光日益開闊、管理智慧逐日增長的體現。
未來,此類文商合作會更多
在上海音樂廳與森海塞爾合作之初,大劇院藝術中心總裁張哲就預見到可能會出現今日的這場紛爭。他直言:“像上海音樂廳這樣級別的演出場所,如果隨便找一家冠名企業,會引出很多非議。”長達3年的冠名合作商尋找過程中,音樂廳也曾與某企業達成意向,但最終還是因為想找一家與音樂更為貼合的品牌而放棄。
音樂廳聯手森海塞爾,雙方都是從事音樂行業的機構,也被不少樂迷戲稱為“門當戶對”。一個有場館和內容,一個有硬件、技術和資金,需求互補。“如果是酒類、快速消費品企業冠名,我們可能會反對。但森海塞爾是音樂‘高大上’品牌,沒什麼可說的。”“比徒有一座建築而因資金匱乏沒有演出有意義得多。”
上海音樂廳冠名,打破了演藝場所依靠國家出資建設、持續給予運營補貼的傳統模式。張哲表示,“冠名不會影響音樂廳定位。類似這樣的文藝機構與商業機構的合作,今後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