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生作為“掌墨师”為新制的龍舟舉行“關頭儀式”
探秘“端午源頭,龍舟故里”
導語:
公元前278年的端午日, 詩人屈原懷着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時局的極度無柰,在汨羅江懷沙自沉,以身殉國。汨羅人滿懷沉痛祭奠屈原,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儀式已經成為千古傳承的記憶與風俗。2009年,以“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為首的“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此前,韓國的端午習俗已被列為世界非遺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和思考。據了解,“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包括形成龍舟競渡前的習俗、端午龍舟競渡習俗、端午粽習俗、端午吃土八道習俗、長樂故事會習俗及其他習俗等大類,是目前尚存的體系完整的。端午,記者將走進汨羅,探秘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的前世今生,走訪當地老百姓的端午生活,探秘胸懷天下的飽含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的汨羅端午節背後的故事。
掌握傳統龍頭雕刻工藝的老木匠已越來越少
龍舟競渡,祭屈原
【香港商報訊】(本報記者唐竟淳、蔣劍)“雄雞滴血,清清潔潔”,“龍舟下水,清潔平安” ……湖南岳陽的汨羅江畔一段向神明祈求保佑的咒語,被“掌墨师”許桂生用抑揚頓挫的節奏緩緩唱來。工匠們用桐油擦遍船身,再用曬油覆蓋,畫好龍鱗,將龍頭、鳳尾安裝在船身上後,許桂生就准備開始“關頭儀式”了。
披上落地紅布的長形木桌上,放置着一早准備的茶酒果品;圓筒形的石盅盛滿了大米被恭敬的擺在了案前。許桂生將一段5尺紅綢系在造船工匠們用來丈量的工具“五尺”上,隨後樹立的“五尺”被他插進石盅里;當鑼鼓敲響,銃炮喧天時,另一條長3尺3的紅綢則也被系在龍舟的龍角上……許桂生將雄雞血擠在龍口里,灑在龍身上,然後吟誦起來。
揭秘“龍神”之舟的誕生
坐落在汨羅江畔的屈子祠鎮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龍船制造廠二十多家。“只有熟悉汨羅江的人知道,要想在比賽中得到‘龍神’的庇佑,應該去找誰來完成龍舟的制作。”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許桂生是龍舟賽手們最想得到的造船师傅。15歲時便跟隨父親學習木工,19歲時親手打造了自己的第一條龍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圖紙,制作過程全憑積累的經驗完成,目的是讓龍舟又穩又快!” 許桂生介紹,對舟的長度、寬度、弧度、深度、板材的厚度以及龍頭的大小都有嚴格的要求。“汨羅也曾出現過眾多風格迥異的造船流派,但卻由于各自保密,老匠人的先後謝世,許多經典的制作方式不復存在。”許桂生說。
據介紹,制作傳統的汨羅龍舟有很多講究,比如龍舟的心脏——龍骨。老师傅們會挑選最直的木材來做龍骨,而這根木材一定要是“偷”來的!“我們本地人認為偷來的木材跑得更快,被偷的人也非常高興,認為家里的木頭做了龍舟的龍骨,就預示着會保佑家里風調雨順。”
像許桂生這樣的“老师傅”除了能造船,還得會“掌墨”。木材選來後,要由掌墨师主持“開工發木儀式”,並宣布龍舟制作期間,禁止他人說“滾”“打”“沉”“翻”“慢”等字眼,這周期大約需要3至5天。在龍舟做好的當天晚上,要進行“亮墩”儀式。工匠們把數盞油燈放在做好的龍舟里,“點亮”龍舟,希望能夠吸引天上神明前來觀看,並稟告神明龍舟已做好。隨後,還要進行關頭儀式、龍舟登江等一系列隆重的傳統儀式,一條普通木船才能演變為有靈氣的“龍神”之舟。
在“關頭儀式”上,掌墨师要為做好的龍頭“點睛”
端陽競渡,源起汨羅
“龍舟不起源于屈原,而龍舟競渡起源于屈原。”岳陽市屈原紀念館研究員劉石林從事屈原文化研究30余年。他介紹,經過調查考證在汨羅人以龍舟競渡的方式紀念屈原之前,居住在江南流域的人們就有在五月划船的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
直到公元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都城郢都,屈原不堪亡國之痛,在這一年的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汨羅鄉民聞訊,划着各自的船只,在江面搶救和打撈屈原,並且投擲粽子等食物來防止河魚咬食他的軀體。
在汨羅當地流傳着“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的說法,而每年的龍舟競賽也吸引着數十萬的游客涌入這個小縣城。劉石林說,隨着時間的推移,龍舟競渡的習俗漸漸的傳到了全國很多地方,而它的發源地就是汨羅江。
汨羅市委書記白維國介紹,將于6月2日在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舉行500米直道競速賽。屆時,將有10支具有國際水平的龍舟隊在端午日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