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茶叶基地(韦朝阳 摄)
贵阳标志性建筑——甲秀楼
施秉杉木河
筑城广场
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世界的目光再次汇聚“多彩贵州”。从2009年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到此届年会,六年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与时俱进的探讨,牵动了全球绿色发展路径探索的神经。
生态文明,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大国崛起的软实力。站在世界看生态文明会议,这是对全球生态文明浩荡大潮的有力回应。站在全国看生态文明会议,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平台。致力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如今已逐渐成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民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长期性、制度性平台。站在贵州看生态文明会议,这是多彩贵州迈向生态文明的最好注脚。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聚合了高层的智力优势和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实践,既是思想交流的盛宴,更是贵州实践的结晶。
就在此前,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生态文明引领贵州绿色崛起有了更坚实的保障。贵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香港商报 记者张丽 许入介
创新完善法制体系 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很早就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2007年率先在全国设立了贵阳、清镇环保“两庭”。2012年11月27日,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这是贵阳市继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编制全国首部建设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之后,又一次率先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与此,贵阳还将水生态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来抓,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保护水源安全的行政管理部门——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
2014年4月24日,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授牌仪式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正式宣布成立“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检查处”和“贵州省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
至此,贵州法院系统率先在全国构建“145”(即:省法院1个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黔西南州4个中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仁怀市、遵义县、福泉市、普安县5个基层法院生态环境保护法庭)生态环保案件集中审判格局,凡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件将实行集中审理,运用司法手段保护绿水青山。
7月1日,《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又正式发布施行,这是继2009年贵阳市率先在全国颁布了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之后,贵州省再度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
《条例》明确了贵州省生态红线区域,并实行永久性保护,确保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以上,破坏红线区生态最高处罚100万元;并开创性的提出将对生态脆弱县取消GDP考核,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GDP比重等新指标;还将实行单位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及明确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如此大动作的生态文明变革,让绿色不仅是一种梦想,更是一种现实。
旅游为生态文明注入可持续活力
让生态文明建设融于旅游发展之中,使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是贵州的又一特色。
2012年,《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评审,规划设计了2012至2020贵州旅游发展轨迹,为构建旅游发展创新模式、空间布局、产品体系、生态与文化保护、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等提供指导。
在产品开发建设中,把保护利用好生态资源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交通、资源保护开发、经营管理和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把贵州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美丽中国生态旅游的新范例。
随着与生态旅游发展配套要素的不断推进。既为生态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又不断丰富着生态旅游的内容。目前,贵州省委、省政府着手的100个旅游景区,正按照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来打造。预计到2017年,通过100个旅游景区示范带动,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确保达到3.6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实现4500亿元。
今年,贵州又加快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公园省”的生态旅游发展愿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加快构建以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为主要载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度假、康体、科研、文化体验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如今,贵州已然改变了过去西线自然风光旅游一花独放的局面,形成了北部长征文化、东南部苗侗文化、黔东佛教文化、黔西南布依文化、黔西北彝族文化等与旅游相融合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进贵州,体验多彩风情。
特写——
贵阳:先行先试引领带动
“四面青山含黛,三重锦绣楼台,两条绿带环绕,一湾碧水穿城”——这就是“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贵阳的真实写照。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曾化名清风,作词一首《爽爽贵阳》,来赞美这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之城、文明之城、和谐之城、创造之城、幸福之城。
如歌所唱,一个生态的、和爽的城市让人醉倒,让人仿佛回到童年的时光,感受到贵阳这座城市的清新与和爽。的确,“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生态格局为贵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找到了更多的支撑点和平衡点。
2012年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这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按照《规划》,到2015年贵阳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作为在国家层面上通过的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如何实现产业落地和持续发展?对贵阳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省会贵阳,不仅要践行绿色发展之路,还要以“火车头、发动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其他市州的高歌猛进。
亦如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贵州生态文明大会上所言,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推进“四大升级”不动摇,实现以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为贵州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贵阳正围绕“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目标,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主要抓手,着力发展大数据、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以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产业,推进产业发展升级;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开发模式,继续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升级;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抓好节能减排,推进生态保护升级;以富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以安民为目标构筑健全的公共安全体系,以便民为目标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推进民生改善升级。
事实上,从2007年以来,贵阳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可谓是迈出了先行脚步。随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致力构建绿色经济、打造绿色环境,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贵阳成功实现了“绿色转身”,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
2013年,贵阳市财政总收入56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93.49亿元。实施石漠化治理17.2万亩,完成营造林24万亩,新增绿地103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4.2%、43.5%。
预计到2020年,可建成绿色经济崛起、幸福指数更高、城乡环境宜人、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力争6000亿元,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市民幸福指数93%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满意度90%以上。
记者手记:
追逐绿色梦想的贵州人理应成为受益人
7年的生态文明实践,贵州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改善的“多赢”。而贵州近年发展的事实更向人们证明了“边污染边发展”的传统发展旧路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从落后、欠发达的边陲之地,到一个新型理念实践的典范。贵州人迈出的“生态步子”铿锵有力,一簇簇绿色希望早已播撒开来。随着生态文明的纵深推进,贵州“绿色崛起”的发展路径成功得到了实现。
在贵州,“绿色”、“生态”不再狭义的旧指“双欠”身份,而是一种“后发赶超”的“先决优势”。“不失绿水青山,又得金山银山”,追逐绿色梦想的贵州人理应成为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