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茶葉基地(韋朝陽 攝)
貴陽標志性建築——甲秀樓
施秉杉木河
築城廣場
11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世界的目光再次匯聚“多彩貴州”。從2009年首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到此屆年會,六年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與時俱進的探討,牽動了全球綠色發展路徑探索的神經。
生態文明,一個全球關注的焦點,大國崛起的軟實力。站在世界看生態文明會議,這是對全球生態文明浩蕩大潮的有力回應。站在全國看生態文明會議,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寶貴平台。致力于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如今已逐漸成為政府、企業、專家、學者、民眾等多方共同參與,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長期性、制度性平台。站在貴州看生態文明會議,這是多彩貴州邁向生態文明的最好注腳。生態文明貴陽會議聚合了高層的智力優勢和貴州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實踐,既是思想交流的盛宴,更是貴州實踐的結晶。
就在此前,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批復《貴州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生態文明引領貴州綠色崛起有了更堅實的保障。貴州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香港商報 記者張麗 許入介
創新完善法制體系 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貴州很早就注重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2007年率先在全國設立了貴陽、清鎮環保“兩庭”。2012年11月27日,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掛牌成立。這是貴陽市繼組建全國首個環保法庭、環保審判庭,編制全國首部建設生態文明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之後,又一次率先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
與此,貴陽還將水生態作為生態文明的基礎來抓,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專門保護水源安全的行政管理部門——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
2014年4月24日,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專門機構授牌儀式在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舉行,正式宣布成立“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庭”、“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保護檢查處”和“貴州省生態環境安全保衛總隊”。
至此,貴州法院系統率先在全國構建“145”(即:省法院1個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庭,貴陽市、遵義市、黔南州、黔西南州4個中院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庭,清鎮市、仁懷市、遵義縣、福泉市、普安縣5個基層法院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生態環保案件集中審判格局,凡是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案件將實行集中審理,運用司法手段保護綠水青山。
7月1日,《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又正式發布施行,這是繼2009年貴陽市率先在全國頒布了第一部促進生態文明的地方性法規之後,貴州省再度出台全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
《條例》明確了貴州省生態紅線區域,並實行永久性保護,確保紅線區域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0%以上,破壞紅線區生態最高處罰100萬元;並開創性的提出將對生態脆弱縣取消GDP考核,增加循環經濟產業、清潔型產業佔GDP比重等新指標;還將實行單位第一責任人生態環境保護考核一票否決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及明確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如此大動作的生態文明變革,讓綠色不僅是一種夢想,更是一種現實。
旅游為生態文明注入可持續活力
讓生態文明建設融于旅游發展之中,使兩者奏響優美的和弦,是貴州的又一特色。
2012年,《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划》通過評審,規划設計了2012至2020貴州旅游發展軌跡,為構建旅游發展創新模式、空間布局、產品體系、生態與文化保護、體制機制與政策保障等提供指導。
在產品開發建設中,把保護利用好生態資源作為貴州旅游發展的生命線,着力構建生態旅游產品、交通、資源保護開發、經營管理和市場拓展產業體系。實現旅游產業全面綠色轉型,把貴州打造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國內生態旅游目的地和美麗中國生態旅游的新范例。
隨着與生態旅游發展配套要素的不斷推進。既為生態旅游業發展創造條件,又不斷豐富着生態旅游的內容。目前,貴州省委、省政府着手的100個旅游景區,正按照產業特色突出、示范效應明顯、基礎設施完備、配套服務齊全、綜合效益顯著的精品旅游景區來打造。預計到2017年,通過100個旅游景區示范带動,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確保達到3.6億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實現4500億元。
今年,貴州又加快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建設。按照“國家公園省”的生態旅游發展願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加快構建以世界自然遺產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地質公園為主要載體,以觀光、避暑、休閑、度假、康體、科研、文化體驗和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旅游發展格局。
如今,貴州已然改變了過去西線自然風光旅游一花獨放的局面,形成了北部長征文化、東南部苗侗文化、黔東佛教文化、黔西南布依文化、黔西北彝族文化等與旅游相融合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走進貴州,體驗多彩風情。
特寫——
貴陽:先行先試引領带動
“四面青山含黛,三重錦繡樓台,兩條綠带環繞,一灣碧水穿城”——這就是“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貴陽的真實寫照。貴州省委副書記李軍曾化名清風,作詞一首《爽爽貴陽》,來贊美這個宜居宜游宜業的生態之城、文明之城、和諧之城、創造之城、幸福之城。
如歌所唱,一個生態的、和爽的城市讓人醉倒,讓人仿佛回到童年的時光,感受到貴陽這座城市的清新與和爽。的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綠带環抱”的生態格局為貴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發展找到了更多的支撐點和平衡點。
2012年12月17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規划(2012-2020年)》,這是國家發改委審批的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城市規划。按照《規划》,到2015年貴陽市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
作為在國家層面上通過的第一個生態文明城市規划,貴陽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如何實現產業落地和持續發展?對貴陽來說,這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省會貴陽,不僅要踐行綠色發展之路,還要以“火車頭、發動機”的輻射带動作用,引領其他市州的高歌猛進。
亦如貴陽市委書記陳剛在貴州生態文明大會上所言,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推進“四大升級”不動搖,實現以科學發展之美、自然生態之美、人居環境之美、人文行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為貴州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作出更大的貢獻。
目前,貴陽正圍繞“打造貴陽發展升級版”目標,以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為主要抓手,着力發展大數據、新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以金融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都市現代農業等產業,推進產業發展升級;強化規划引領,優化城市開發模式,繼續大力推進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升級;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實施生態建設工程、抓好節能減排,推進生態保護升級;以富民為目標努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以安民為目標構築健全的公共安全體系,以便民為目標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推進民生改善升級。
事實上,從2007年以來,貴陽市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可謂是邁出了先行腳步。隨着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縱深推進,致力構建綠色經濟、打造綠色環境,追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貴陽成功實現了“綠色轉身”,初步形成了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體系。
2013年,貴陽市財政總收入563.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7.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93.49億元。實施石漠化治理17.2萬畝,完成營造林24萬畝,新增綠地103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44.2%、43.5%。
預計到2020年,可建成綠色經濟崛起、幸福指數更高、城鄉環境宜人、生態文化普及、生態文明制度完善的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0億元、力爭6000億元,森林覆蓋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均達到50%,市民幸福指數93%以上,生態文明建設群眾滿意度90%以上。
記者手記:
追逐綠色夢想的貴州人理應成為受益人
7年的生態文明實踐,貴州實現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改善的“多贏”。而貴州近年發展的事實更向人們證明了“邊污染邊發展”的傳統發展舊路並非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從落後、欠發達的邊陲之地,到一個新型理念實踐的典范。貴州人邁出的“生態步子”鏗鏘有力,一簇簇綠色希望早已播撒開來。隨着生態文明的縱深推進,貴州“綠色崛起”的發展路徑成功得到了實現。
在貴州,“綠色”、“生態”不再狹義的舊指“雙欠”身份,而是一種“後發趕超”的“先決優勢”。“不失綠水青山,又得金山銀山”,追逐綠色夢想的貴州人理應成為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