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船板出水
图为考古人员现场测量船材
图为水下绘图
图为文物沉水状态
【香港商报讯】实习记者程子帅报道:“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工作于今年5月21日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实施,来自国内外的20多名水下考古队员和8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20余名技术人员经过40多天的会战,“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据了解,“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是一艘从宁波港始发,前往东南亚一带的木质远洋商贸运输船,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因故沉于海底。这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水下文化遗存,将为研究清代中外贸易史、海外交通史、中国古代造船史和宁波“海上丝路”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沉船出水千余件文物
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6日,“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新出水船载文物145件,按质地可分为瓷、陶、木、铜、银、锡、铅等类,其中青花瓷碗78件、豆12件、盘4件、勺3件、杯3件;五彩瓷碗4件、器盖17件、罐1件;青瓷瓶1件;酱釉陶罐4件、壶2件、器盖1件;木砚台1只;毛笔1支;铜质砝码1件;铜钉4件;乾隆通宝、道光通宝铜钱4枚;银币2枚;锡盒1件;测深铅锤1只。另有宁波鄞州特产石板材约300块。含往年出水的青花瓷、五彩瓷、西班牙银币以及日本、越南年号钱币等,“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含石板材)共计1050余件。
石板材证实船从宁波起航
据“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队领队林国聪介绍,本次出水的沉船主要是船体部分,底壳上发现了约300块作为压仓石的宁波特产石板材,证明这艘船是从宁波起航的。由于沉船位于礁石附近,该船极有可能遭遇风浪触礁沉没。
考古专家推测,这些石板材可能是旅居海外的客商,因思念故乡,想在海外建造地道的中国建筑,不惜重金从宁波运输石材出海。
古代造船技术“中西合璧”的首例实证
目前,“小白礁Ⅰ号”已出水船体构件244件,包括龙骨、肋骨、隔舱板、桅座、船壳板等。造船所用木材主要产自东南亚一带。
经多位国内权威古船研究专家分析,“小白礁Ⅰ号”既具有水密隔舱、艌料捻缝、铁钉连接船板等典型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特征,也保留了一些国外的造船传统,如以密集肋骨为横向支撑、双层结构的船壳板内夹植物纤维状防水层(国内首次发现)等,可以说是中外造船技术相互融合难得的实物例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研究价值。特别是船体舱壁与框架的互用结构,被誉为“古代造船技术中西合璧的首例实证”。
考古成果将于10月公开展出
据悉,“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出水后,立即转运至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北仑春晓)沉船修复展示室内边保护边展示,出水文物与发掘场景也将在基地《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中同时展出并于今年10月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让社会公众共享水下文化遗产考古新成果和保护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