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重庆今年上半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1.5亿元,同比增长13.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94.7亿元,增长14.4%——
财政收支:稳中有进显活力
市财政上半年投入160.6亿元建设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
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今年对六大行业的投资份额已初步确定25亿元政府投资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重庆公共财政运行总体平稳;收入稳中有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任务,成绩来之不易。”7月29日,市财政局人士称,今年上半年,我市财政收支增幅均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1.5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94.7亿元,增长14.4%。这主要得益于市财政积极稳妥运用财政杠杆,着力向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聚焦。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支出保障有力有序、财税改革稳步展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财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税收,不仅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的增减,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情况。
从这份“晴雨表”上可以看到,1-6月,全市税收收入增长17.3%,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
市财政局人士介绍,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进一步优化财税环境,实施四大举措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细化五大功能区域财政政策。其中,优化对口帮扶、跨区域企业搬迁税收基数划转等已形成制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生态区倾斜已形成初案,完善生态财力补偿、支持核心区要素市场发展等机制正深入推进。
二是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今年财政投资的25亿元资金已筹措到位、管理办法已出台、基金公司已成立、分配额度已明确,正公开征集和招标6个专业化基金管理团队。
三是实施“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是其中之一,截至6月底,全市试点纳税人5.1万户;今年累计入库增值税18.5亿元,试点纳税人整体减税5.6亿元,原增值税纳税人增加抵扣减税15.3亿元。
四是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设立市级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周转金和代偿补偿资金专户、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难题。
一系列财税“组合拳”,促进了投资、消费、进出口、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全市经济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也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支撑。今年上半年,工业税收以及金融、商贸流通等行业的税收,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27.5%、26%、27.2%。
财政支出惠民生,市民生活更有保障
公共财政收入增加,受惠的当然是广大市民。
刚刚过去的6月份,梅雨天气在重庆徘徊了20多天。不过,对69岁的张前洞来说,雨下得再久再大也没有关系,因为他再不用为此烦心。
张前洞是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村的一位五保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住在一座漏风漏雨、去年被定为D级危房的篾折屋里,直到3月搬进了政府为他新修的砖瓦房。“新家很好,面积近60平方米,房顶有小青瓦,地面抹了水泥,屋子也很干燥。”他说。
这样一间新房的造价是2.6万元,张前洞一分钱没掏,所有开支都由政府“埋单”。
农村危房改造,是我市正在推进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为了保证22件民生实事资金需求按进度落实到位,今年上半年市财政已拨付资金62亿元。
除了加快推进22件民生实事,今年上半年,市财政部门还加大保民生、保重点支出,让更多市民享受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今年上半年,我市将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每月提高200-600元,全市9万多名乡村教师因此受益;将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提至小学600元、初中800元;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平均提高10%;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由每人280元升至320元……
不仅如此,市财政还巧用财政杠杆,落实中央“微刺激”政策,使上半年大部分重点项目的预算支出增长保持在10%以上。
前6个月,市财政安排10亿元,落实公交、轨道免费优惠换乘等补贴政策;安排5.2亿元,支持粮油、电煤、成品油等重要物资应急储备;安排10亿元,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安排9.6亿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补助污水、垃圾和污泥处置项目……
财税改革,“简”出效率“减”出活力
为切实增强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市财政还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针对以往项目突击申请、质量不高,项目资金无法及时下达的弊端,市财政实施两大举措,提高专项资金年初预算到位率:一是改“先定总量,后定项目”为“先报项目,后定预算”;二是改“当年项目,当年确定”为“当年项目,头年审报”。
这只是我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系列动作中的一个。今年,我市推出了“3+2”财税体制改革方案,以及25项财税改革和财政支持其它重大领域改革的措施。其中,“3”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完善税收制度,“2”是转变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严控政府性债务。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不仅有利于“简”出财政部门的效率,也将“减”出企业的活力。
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方面,今年我市大力推进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目前,相关市级部门正协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市级后区县的原则,稳步有序实施。
为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市财政更针对各区域不同发展基础、条件和禀赋,实施了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实行“不取多予”政策;城市发展新区,更倾向于“激励奖补”支持工业经济发展;都市功能拓展区,着力于“量身定制”开发区财政政策;都市功能核心区,更注重支持现代服务业。
随着五大功能区域战略稳步推进,这种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开始显现出效果。今年上半年,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获得的财力性补助,比上年同期增加18亿元;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及城市发展新区的经济跑步前进,税收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稳”中保持增长,在“进”中展现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上半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报记者 廖雪梅 实习生 冯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