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盧偉、王曉蕾、林麗青報道:第五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惠州采風團昨日前往羅浮第一古村、東坡荔枝生態園、陳孝女祠以及羅浮山景區進行參觀。惠州優美的環境,讓作家們倍感舒暢,天津作協副主席、天津文學院院長肖克凡說,近年來,北方地區到處都是霧霾,空氣質量差,而惠州的自然環境非常之好,讓人感覺很舒服。他指出,「惠州的人文好,現在珠三角的東莞、佛山都發展非常快,而惠州的慢反而顯示出了它的價值,要很好享受慢生活。」
日啖荔枝三百顆
晴雨不定中,作家一行前往東坡荔枝生態園采風,一睹當年蘇東坡筆下的荔枝盛景。據了解,該荔枝園占地近4000多畝,處於太平山西南麓,依傍庫容400萬立方米的太平山水庫,土地濕潤肥沃,日照時間充足,品種皆選自嶺南名果桂味、糯米旙、妃子笑等優質荔枝果苗,產出的荔枝具有肉爽、汁潤、味清、核小四大優點。
最具名氣的龍華山前荔枝,擁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蘇東坡、梁啟超、江逢辰等歷史名人都到此品嚐佳果以及留下赞美荔枝的詩篇。2000年夏天,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訪粵期間,應邀到博羅親嚐龍華山前荔枝,赞賞其為珍果、福果。2004年,山前荔枝空運至北京,在人民大會堂農產品推介會上展銷,大獲佳評。2010年,此地還舉辦了博羅首屆荔枝文化旅游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向各地游客推銷特色農產品,推廣獨特的荔枝文化,推銷生態旅游景點。
作家來到荔枝園中,正巧烏雲散去,陽光燦爛,作家們紛紛拿起手機、相機拍照,記錄下當年被東坡稱赞的荔枝盛景。中國作協全委、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水運憲笑稱,這樣的天氣俗稱「抽風」,但他著實希望雨過天晴,可以盡興地游玩。
如今,荔枝園周邊逐漸發展起了農家菜園、垂釣、金荔農家樂、榮華農家樂、旭軒農家餐館等生態旅游配套設施,全年接待游客7萬多人次。未來,園區還將計劃以荔枝基地打造集旅游觀光、悠镕娛樂於一體的荔枝文化生態園,形成以生態、觀光、休镕為特色的農業生態體系。
龍華大鼓:
龍華大鼓作為博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的一大文化品牌。據了解,龍華大鼓流傳於沙河一帶,是博羅縣龍華鎮民間原生態打擊樂表演藝術,起源於明朝時期,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相傳龍華大鼓是由龍華移民的先祖在明朝時期輾轉遷徙過程中,把北方大鼓帶到現居住地的,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和歷代傳承人的探索、完善,龍華大鼓已形成了表現力極為豐富、風格獨特的民間擊樂,成為東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傳統民俗。
龍華大鼓以鼓體巨大而著稱,大鼓一般高約1.8-2米,鼓面直徑約0.8-1米,鼓箱呈圓桶狀,用優質杉木制成,鼓面用牛皮制成。大鑼直徑約0.4米,小鑼直徑約0.2米,銅鑼由紫銅和高錫按一定比例合煉而成。
道是無情卻有情
「羅浮第一古村」位於博羅縣龍華鎮旭日村,俗稱「五村古村落」,是一個集嶺南明、清、民國時期建築文化於一村的稀缺古建築群體,古村有400多年的歷史,被專家學者譽為「嶺南古民居建築之典範」。
到達旭日村時,天氣時晴時雨,正如古詩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走在古舊的青石板路上,身邊是古舊的房子,斑駁的牆面,還有年歲已久的古榕樹。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默默地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與滄桑。古磚瓦牆上,一株三角梅開得正旺,紅豔豔的花朵在驕陽下格外明媚。經過一棟古屋時,屋內一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揮著手向作家們說「拜拜」,童真的笑顏,使古屋顯得特別有生氣。
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劉玉民看來,相較於中國其他地方的古村落,龍華古村很有特色,更具平民化和原生態。他說,龍華古村更像是個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村落,不像北方地區的狀元村。「這種原生態的生活方式挺好的。特別是村里還有不少人居住,這樣村子就有人氣。」劉玉民說,像江浙一帶的周莊等古村落,也是有人居住,這樣的方式很好。肖克凡也很赞同,沒有人住了就像拍電影蓋的古建築。
不過,古村的房屋都有一定的歷史年代,比較古老破舊。劉玉民指出,怎樣在保護古建築的同時,保持古村落的人氣,以及怎樣讓人們居住在屋里,這些都需要政府方面的考慮和思索,尤其是資金方面也需要考慮。肖克凡認為,「古村落的保護是個難題,因為他不直接創造GDP,這個需要政府方面去重視。文化是需要花錢的,需要重視。」
參觀完古村落,肖克凡連連稱好。「我覺得就像走進了歷史深處的感覺一樣。」肖克凡說,龍華古村里頭的陳氏祖先這麼多個祠堂,引發了肖克凡對中國傳統鄉村制度之於現代社會的思考。他認為,當年一個祠堂代表了一個家族的分支,象徵著一種和諧的秩序。肖克凡表示,回去之后他會以此為主題進行創作。
化蜂護國作忠神
參觀罷荔枝園,作家一行來到了位於龍華圩鎮陳孝女祠,該祠堂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據介紹,陳孝女祠是梁武帝蕭衍為表彰陳孝女之功德詔廣州刺史蕭譽立祠祀之。「百行孝為先」,千百年來,陳孝女的奉孝思想行為已經在民間根深蒂固,并在當地形成孝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
據《惠州名人》記載,陳孝女(504-536),名妙圓,世居博羅沙河張槎村,蕭梁時人也。妙圓為家中獨女,從小孝順父母,品德善良,聰明伶俐。4歲能背讀孝經,7歲勇潜荷池取藕,醫治父親的病,終身不嫁,奉養父母。直至父母去世安葬完畢,不久即端坐而逝,時年32歲。
根據祠內碑文記載,她死后復為神,化作一群黃蜂助梁武帝戰敗賊寇,收復失地。梁武帝下旨封陳妙圓為「龍華護國庇民夫人」,立專祠祀之。
祠堂的第一進是頭門,第二進是過殿,殿正中上端懸挂「孝持家國」木牌匾,它是清代重修后保存得最完好的題匾。最珍貴的是走廊牆壁上的4塊碑刻,記載著陳孝女祠從開始到近代的詳細信息。第三進內奉陳孝女塑像,寶殿兩邊為梁武帝御筆題詞:「感藕生蓮為孝女,化蜂護國作忠神」。第四進供奉呂祖先師。祠內保存明代紅石雕刻花瓶2個,歷史悠久。祠內許多牌匾以及香鼎都是重修開光后,香港青松觀恭玄。
東江縱隊紀念館
迄今,全國共有3座「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在深圳、惠州、東莞。昨日下午,作家們前往坐落在博羅縣著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羅浮山朱明洞區內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參觀。
紀念館三面環山,前面是秀麗的白蓮湖,右側不遠處為東縱司令部舊址,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東江縱隊是留在廣東堅持敵后斗爭的少數中國武裝。東江縱隊的前身華南抗日游擊總隊。據了解,早在1990年,經濟有了一定改善的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等老同志就想建一個紀念館,緬懷一支為華南地區抗日做出杰出貢獻的戰士。雖然大家都有這份心,但資金的缺口卻一時無法解決,所以就擱置下來了。
2003年12月1日,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東江縱隊紀念館終於在羅浮山下建成。「東江縱隊紀念館」館名,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紀念館建築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設4個展示廳及工作服務區,4個展廳分別為「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以及兩條長60多米、寬3米的參觀走廊。目前館藏文物85件,歷史圖片350多幅。
記者注意到,在采風活動期間,劉玉民都保持邊走邊記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劉玉民笑著告訴記者,用筆記下來,以后就不會忘記。
羅浮山下四時春
羅浮山景區位於惠州博羅縣西北,東江之濱,地跨博羅、龍門和增城三縣,是嶺南著名的旅游勝地,素有「蓬萊仙境」之稱。羅浮山風景幽美,氣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鐵橋、玉女、駱駝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主峰飛雲峰海拔近1300米,被喻為「嶺南第一山」。
羅浮山的水源相當豐富,山上有980多個瀑布泉井,其中著名的有「薄霧炎天猶飄渺,十里吹來毛骨寒」的白灕瀑布,「跌宕千盡響如雷」的白水門瀑布,以及「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的黃龍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蕩漾的白蓮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滿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
作家一行分別參觀了冲虛觀和黃龍觀,并在途中品嚐了羅浮山特產的山水豆腐花。由於水質獨特,羅浮山的豆腐花口感細膩爽滑,冰鎮后更加清甜鮮嫩,作家們連連稱赞。
此外,羅浮山的藥用植物也是一大特色,據悉,此處藥用植物品種達到1200多種,有天然中草花庫之說,粵東四市之一的藥市就設在羅浮山冲虛古觀的左側,稱洞天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