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施秉:高塘"卯节"捉鱼 传承千年文明

2014-09-21
来源:

捕鱼现场,女子也疯狂。吴安明 摄

高塘苗寨前任捉鱼场景。邰正莲 摄

展示战利品。吴安明 摄

  华夏大地,悠久的历史是座宝藏,而文明就是这座宝藏中的稀世珍宝,其凸显出的独特姿态,让民族同胞在点滴之中为之延续、传承。

  贵州施秉高塘苗寨一年一度的卯节捉鱼活动,便是传承文明的最好印证。没有精心的策划,没有特意的按排,每年村民自发组织的"捕鱼盛会"堪称是"气势浩大",以原真、原始、原貌演绎了古文明的劳动习俗,再现苗族遗风。

  香港商报记者 许入介

  细数高塘卯节捉鱼来由

  在施秉县杨柳塘镇高坡上一口静谧的水塘周围,环绕着一个叫做"高塘"的苗族村寨,全寨402户人家注册千余口男女老少。据说,寨里除了几户杨氏姓外,全是吴姓。他们祖先来自于江南、经过历史的展转迁徙,由施秉马号乡的"江西街"、台江的塘龙、施秉的龙塘迁移,最后定居于此。作为农耕民族,他们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并选择一个祭祀日来感激天恩地赐。而"喽么"--捉鱼节,就是这样一个祭祀节日。

  高塘的寨老认为,自己地处高山,新米晚熟,就选择了七月过卯节吧。从此之后,高塘人过卯节就选择到七月过卯节,并规定,如果遇到三个卯日就过第二个卯日,如何有两个卯日,就选第一个卯日。为了让卯节过得隆重一些,他们提前邀请亲朋好友赶到寅日下塘捉鱼,卯日才正式过节。久而久之,人们约定成俗,寅日成了中国最大的捉鱼活动。

  观享盛大千人捉鱼场面

  太阳没有睡醒的时候,高塘村的村民已经在朦胧的月色中醒了来。他们此时的心情十分"亢奋",将各种捕鱼工具拿到那口大塘边,等待寨老的令下。当人越聚越多时,东方已经发白,此时的塘中"云气朦胧,波光坦荡",塘中的鱼儿也好像比平常多了几分兴奋,是悲是喜,它们都不知道吧。

  捉鱼者不再是一般的"渔民",他们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本村的村民,也有外地来得苗民,还不乏城里的来客。待人们到齐的时候,寨老来了。他拿出一份发令辞,沉稳地站在塘边的高地上振振有词念起来。寨老将吃卯捉鱼的来历、当年放养鱼苗、外援情况、池塘管理向村民们作传播和通报,又将来年如何放养、管理作了强调后,于是手臂一挥,下达"下塘"命令。

  顿时,四周的男女老少像千只鸭群一样蜂拥而上,塘水掀起层层水浪,场面一派欢声雷动。人们从四周漫开而来,然后向中央铺开而去,既而,整个塘里布满了忙乱的人影。没几下功夫,清澈的塘水浑浊了起来,看不到奔跑的鱼儿,人们只好来个真正的浑水摸鱼。大人们举着笱左右罩着,小孩与妇女拿着抄网前后捞着,大家都渴望在第一时间里捉到鱼儿,然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本事。一阵忙乱中,突然一个人直起身子大吼一声:"哦,我捉到喽!"大家迎声望去,只见他高高举起一条大鱼正向着四周的人们炫耀。"渔人"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后,接下来又底下头去各自儿忙起来。捉鱼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浑水也被愈搅愈浓起来,在人们四处"追杀"中,鱼儿无处可逃,于是人们捕获鱼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边欢声阵阵,那边笑语连天,每个逮住鱼的人都向人们高举"战利品"欢呼,不经意池塘便成了欢乐的海洋……

  不可打破的规矩

  高塘巫师告福丝老人说,时至今日,这里的民风仍然十分纯朴,很多人家至今出门没有锁门的习惯,主要得益于每年举办的"喽么"--捉鱼活动,大家增进了相互信任、团结友谊,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

  是的,村民始终遵循着乡规民约:每年364天没有人涉足水塘,即便是寅日,没有寨老的发话,绝对不会有任何人踩近水里半步。为了让塘中的鱼来年更多,他们按传统的原始分摊法,每一个火坑出相应的钱去购买鱼苗放到塘中。"火坑"是苗族社会里"户"的概念,不论这个火坑人口有多少,都要出等量的购鱼钱第二年才有资格捉鱼。

  捉鱼"吃卯",要祭天拜地敬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先祖的馈赠,村民的祭祀活动也不奢侈。祭物很简单,就是用鱼与淹汤加上十二条小干鱼、十二双粽粑叶供奉即可。待捉鱼活动结束后,第二天,人们才开始过节。届时,亲戚朋友才如期到来。他们或挑粽粑,或提公鸡,寨子人杀猪杀鸡,对唱古歌民谣,共叙情谊,三天才完。

  追溯了千年的历史,高塘人用行动解读了"和谐"二字。看似简单的捉鱼活动再现了古代氏族社会人们共同劳作的生活场景,是当地习俗民风的完美展现,是古文明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郭美红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