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推進依法治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法治建設成效述評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制定的總目標。
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站在新起點和新高度,吹響了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新號角。今天召開的市委四屆五次全會,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市作出安排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在新一屆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三大主要任務,深入推進平安建設、法治建設和過硬隊伍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不斷提升公眾安全感、司法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為推進改革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出了和諧穩定的良好環境。
堅持立法先行,全面提升地方立法質量
11月1日,修訂後的《重慶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作為推動醫療衛生改革的重要立法項目,《重慶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自去年9月第一次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到今年8月第四次審議通過,曆時長達11個月,這在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法規中並不多見。
“《重慶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從法制上完成了我市醫療機構管理由傳統管控模式向監管模式的總體轉化。”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藝評價。
《重慶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為何要進行如此大幅度的修訂,這其實與2013年重慶大規模清理地方性法規有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新一屆市人大常委會把“有效管用”和“針對問題立法、立法解決問題”作為立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為全面摸清我市地方性法規的基本情況,查找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使地方立法更好地服務改革發展大局,2013年6月,我市首次委托第三方科研機構——西南政法大學,對直轄以來現行有效的195件地方性法規、176件政府規章進行了全面清理。
根據清理意見,市人大常委會在編制《重慶市第四屆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規劃》時,將《重慶市城市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條例》、《重慶市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深化改革發展、保障民生的45件法規作為新制定項目;將《重慶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重慶市產品質量條例》等60件法規作為修訂項目納入其中。同時,對《重慶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條例》等不適應當前實際工作需要,且不具備修改價值的3件法規,及時予以廢止。還有13部政府規章被建議廢止,35部政府規章被建議盡快修改。
2013年以來,新一屆人大常委會面對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積極推進涉及全市重大改革的立法項目,著力修改完善現有地方性法規,努力通過地方立法進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引領推動作用,為改革發展營造了良好法治環境。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法治政府建設,我市高點定位,整體推進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不斷強化;健全行政決策工作機制,依法民主科學決策;深化執法體制改革,行政執法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依法行政工作效能不斷提高。
——推行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去年以來,我市承接國家下放項目77項,取消159項,下放357項,目前保留市級行政審批項目697項,成為行政審批項目較少的省市之一。今年1月起,我市實施的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先照後證”等改革措施進一步激發了創業激情,截至9月底,全市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9.78萬戶。
——為解決行政執法中“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突出矛盾,多個市級部門先後將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部分行政執法事項委托給基層行政執法機關實施,如市質監局將質量安全監管重心從城市下移到農村,將關系“三農”的重點產品的執法監管下沉,稽查打假力度得到增強。
——針對行政執法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重慶市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若幹規定》,加強對涉企行政執法的監督和管理。同時,創新執法方式方法,開展了行政指導等柔性執法,提高了執法效能。
——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2013年,建立全市規范性文件統一發布制度,探索建立了現行有效規范性文件目錄庫,目前入庫規范性文件1931件,加強了對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的動態管理,方便了公眾查詢和監督。
公正司法,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公正司法,才能築牢公平正義的大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各級司法機關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嚴格遵循司法規律和法治精神,依法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使命,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服務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市民不但可以通過訴訟捍衛自己的權利,還可以就近享受訴訟服務。全市法院“便民訴訟網絡”實現全覆蓋,建立便民審判站272個、便民聯系點1142個,聘請便民聯絡員6227名,總量約六分之一的案件在便民訴訟聯絡員的協助下處理。
經濟困難者無錢打官司,也可以通過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我市通過擴大受援人群的范圍,進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法律援助經費的分級保障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基本建立並日臻完善,司法救助資金發放機制也正得到健全。
社區矯正也是刑罰執行的重要方面。我市嚴格執行生效裁判,維護司法權威,已有20個區縣批准設立社區矯正組織機構,10個區縣建成並運行矯正幫教管理服務中心。
各政法機關積極推進司法公開,以透明促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市高院以互聯網思維推動審判公開,完善重慶法院公眾服務網功能;市檢察院制定一系列檢務公開制度,如建立案件公開審查、公開答複制度,今年1至6月,全市檢察機關公開審查、公開答複案件471件;市公安局加強警務公開,除法定不能公開事項外,把執法辦案的依據、程序、流程和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市司法局、市監獄局統一設置了獄務公開欄及獄務公開電子觸摸查詢終端。
陽光是最好的保鮮劑。全市司法人員自覺接受公眾監督以確保廉潔。在案件執行環節,市高院通過深化執行分權、司法評估拍賣改革,打破“一庭獨攬”、“一人包案到底”模式。各級政法機關始終保持對違法違紀行為“零容忍”,嚴厲查處司法機關中的違法違紀人員。
法治社會,努力倡導市民信法守法
法治社會,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的新理念,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新目標、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努力推進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努力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和嚴格依法辦事,提高各類社會組織和全體社會成員對憲法和法律的信仰,倡導建設法治社會。
法治社會的實現,需要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近年來,我市立法、執法、司法等法治專門隊伍建設得到顯著加強;法律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擁有律師、司法鑒定、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等法律服務人員近10萬人;另外還有高校、科研機構的法學教育及法學研究隊伍1000餘人。
普法宣傳教育不斷創新。依托現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了法治主題公園27個、普法網站38個、法治手機短信平台39個、官方普法微信4個、法治文化樓宇280個、公共場所法制宣傳欄2萬餘個。
大力普法的同時,我市深入推進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依法維護經濟秩序,工商系統去年立案查處案件3100餘件,案值15.85億元;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排查近2萬家次;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多項犯罪防控指標持續大幅下降,群眾安全感指數持續保持在92%以上。
依法治市,除了社會的法治氛圍,還需要充足高質量的法律服務。去年,全市律師辦理訴訟、非訴訟、調解、仲裁等各類業務總量25萬餘件;全市公證機構40家,去年辦證量20餘萬件,公證文書發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市、區縣兩級政府及市級部門和村居法律顧問制度實現全覆蓋;司法鑒定門類齊全,采信率保持在95%以上。
此外,我市還堅持依法維權和依法化解矛盾糾紛。構建了電話、電子郵件、網上信訪、視頻接訪等受理和處理群眾訴求的多元化依法維權工作平台,建立了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機制, 90%以上的群眾合理訴求得到及時就地依法按政策解決。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法治建設取得的成效,我們清晰地看到,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的指引下,重慶法治建設正如火如荼快速推進。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在全市法治工作者、全體市民的廣泛參與下,重慶依法治市的腳步會越來越快,越走越穩。
重慶日報記者 餘虎 張珺 實習生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