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彭水 烏江苗都30年蝶變實現華麗轉身
11月16日,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迎來建縣30周年。三十年,在彭水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可謂彈指一揮間。但是這30年來,卻是彭水歷史發展中最為重要的時期。沐浴改革開放和民族區域自治陽光,重慶直轄開啟新征程,西部開發帶來利好,30年來,彭水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GDP增長83.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8元增加到185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5元增加到6723元。從30年前的「大氣污染靠風刮、江河污染靠冲刷」景象到如今的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彭水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重慶市委「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定位,彭水發展站上新起點,掀開新篇章。香港商報記者童斌
強環保苗都舊貌換新顏
重慶東南部,烏江和郁江交匯處,一座兩江匯流、三山環抱的山水江城,這就是被譽為「烏江苗都」的苗族聚居區,重慶市彭水縣。擁有2000多年歷史,巴渝最古老的「黔中文化」,富含豐富文化底蘊、資源富集、烏江畫廊的精品中心鑄就了今天的繁華,在山清水秀、地綠天藍的迤邐風光映襯下,這座山水江城更顯出迷人魅力。每天清晨,清澈的江面上,五彩游泳浮漂與湛藍江水,泳者迷人的泳姿,江邊兩岸晨練的人群,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彭水城市雖小,但居住起來很安靜,讓我領略到了中國的一種和諧。」這是今年5月前來參加中美澳藝術滑水對抗賽的澳大利亞姑娘Maddy在彭水生活了一周后,對這座城市的切身感受和由衷赞譽。但是,30年前,「髒亂差」曾經是彭水發展中長期背負的一大陰影。由於縣城處於烏江與郁江交匯的峽谷地帶,縣城生活污水直接排進兩江,環境污染很大。縣城百姓飲用水源不得不取自離縣城10多公里遠的大山之中。
「大氣污染靠風刮、江河污染靠冲刷」是人們對當時彭水惡劣的環境狀况最直觀的描繪。沒有人願意永遠背著「髒亂差」的陰影,1983年11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成立,彭水發展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開始逐步走出「髒亂差」的陰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成立后,尤其是重慶直轄以來,彭水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把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綜合功能作為改善發展環境的基礎性工作,環境保護成為其中最為重要的著力點,持續不斷地加以強化。本著「喝著上游水,想著下游人」的理念,縣委、縣政府加強企業水污染治理和水質監測,確保水環境品質安全。2010年6月,建成日處理0.75萬噸的縣城污水處理廠,結束了污水直排的歷史,同時還開建了新城污水處理廠,現在全縣已經有29個鄉鎮建起污水處理廠。全縣不斷堅持提速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開展河流綜合整治強化飲用水源保護、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以及縣城揚塵管控、燃煤和餐飲油烟治理,由簡單的污染控制轉向到全方位的環境保護。據統計,全縣先后關停11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整合8家煤礦,萬元GDP能耗累計降幅列重慶市區縣第二,淘汰老式爐灶新建燃氣管道15.7公里,烏郁兩江水質符合地表水Ⅲ類標準,次級河流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縣城和鄉鎮的集中式飲用水達標率均為100%。烏郁兩江斷面水質均滿足地表水3類水質標準。長期以來,彭水縣城噪音污染一度成為市民呼吁的熱點。從2006年開始,縣政府常態化開展縣城環境噪聲綜合整治,針對性開展「高中考」期間噪聲整治、開展噪聲達標區和安靜居住小區創建3個方面入手,以整治重點區域噪聲污染為重點,集中整治了娛樂場所、建築施工、小攤小販噪聲擾民行為;結合城市「立面改造」和「節能改造」,紮實推進噪聲達標區創建,推廣裝設隔聲窗,搬遷了一批位於居民小區的工業企業,有效杜絕了城區殯葬噪聲污染現象,建成噪聲達標區7.03平方公里,占建城區面積的96.3%。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注重環保,這是一個屬於智者的抉擇。30年的執著堅持,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彭水徹底擺脫城市「髒亂差」陰影,被聯合國環境基金會評為「綠色中國杰出綠色生態城市」。三十年的不斷嬗變,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如今的彭水成為一座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重生態展現綠色崛起
30年來的不斷嬗變,彭水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實現華麗轉身。去年,根據重慶市委「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定位,彭水屬於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彭水發展站上嶄新起點,開啟新篇章。根據功能定位,生態保護成為突出的首要任務。首先確保綠水青山,彭水縣委書記錢建超認知獨到,錢建超把綠色生態看成是彭水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優勢,稱之為「彭水的發展之根、生存之本」。肩負生態保護的歷史重任,迫切要求彭水在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上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根據功能定位,彭水縣委全面分析了當今彭水生態環境建設的形勢,面臨生態脆弱和經濟貧困的雙重考驗、建設用地差和農耕條件差的雙重制約,承擔著修復生態、保護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產品等重要任務,堅持「無論在產業布局上,還是在城鎮建設上,都必須堅持生態、低碳、環保、宜居」的理念,決心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發展模式的進一步轉變,真正把彭水打造成為宜居之城、綠色之區。「保護好生態是彭水的神聖使命,絕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凝聚成全縣上下的共識。在未來的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彭水確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攬,以改善民生為宗旨,以服務經濟發展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生態縣為載體,以生產和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為目標,大力推進環保「五大行動」,更加注重保護恢復,合理有序開發,促進縣域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有力推動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縣委、縣政府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生態保護發展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推進「藍天、碧水、綠地、寧靜、田園」環保五大行動,以推進環保「五大行動」為抓手,加強生態治理和修復,打造摩圍山、七曜山生態屏障和兩江四岸綠色長廊、烏郁兩江生態廊道,建設一批森林主題公園和「綠色村鎮」,力爭在2016年成功創建市級生態縣、2020年前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縣。
全縣積極探索實施揚塵污染防治保證金制度,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次級河流綜合整治和工業源污染防治,重點控制噪聲污染,打造清新彭水。實施城鄉清道夫工程,建設美麗鄉村,努力創建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市。與此同時,彭水堅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并重,建設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宜業、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生態旅游業和環境友好型特色產業,加強以扶貧開發為重點的民生保障,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在經濟發展中,彭水縣委、縣政府確立了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進入設立嚴禁紅線,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城市經濟,民生經濟,著力推進清潔能源、礦產品加工、農林產品加工、新型建材、特色輕工五大產業結構建設。憑藉被重慶市政府確立的「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獨特優勢,彭水正大力發掘彭水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蘊,激發活力,大力推動具有苗鄉特色的旅游業。30年風雨,經歷了各種考驗,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彭水實現了「華麗轉身」。今日的彭水,既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民族自治縣,又是一個有著「烏江苗都」之美譽的生態保護發展區;既是一個經濟轉型發展、向生態旅游中等城市邁進的民族自治縣,又是一個文化昌達、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人民安康的和諧城市。根據生態保護發展區發展定位,憑藉自身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向而行的發展路徑,彭水,渝東南地區新興的綠色引擎,正在產生。
轉方式資源成資本
作為一個落后的傳統農業縣,彭水經濟發展困難重重、長期滯后。改革開放和自治縣成立開啟新征程,重慶直轄創就新機遇、西部開發帶來諸多利好,藉助契機利好,歷屆彭水縣委、縣政府致力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面協調發展,講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致力於把以生態為主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30年來,尤其是近年來,調結構、轉方式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主題。緊扣經濟發展大勢,歷屆彭水縣委、縣政府承前啟后,不斷致力於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彭水抓住重慶直轄、西部大開發大好契機,大力實施投資拉動戰略,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開工建設了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烏江彭水電站、100萬噸水泥、縣城防護堤和靛水新城等一大批重大項目,一批生產能力迅速形成,使交通通訊、能源、農田水利、生態、旅游和城鎮建設等涉及生活生產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30年來,全縣堅持「增收調結構、富民奔小康」,縣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實現富民強縣」,縣十三次黨代會作出「以統籌城鄉改革為動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的部署并付諸行動。全縣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總量穩步提高,結構轉型升級明顯,發展協調性增強。在長期的實踐中,彭水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經濟總量持續攀升;堅持特色為本、轉型為要,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作為重慶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縣」,彭水縣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迄今,已經實現水電裝機190萬千瓦,未來目標要達到240萬千瓦。彭水礦產資源豐富,積極引進新型環保水泥生產線,形成每年200萬頓的產能。彭水頁岩氣氣源豐富,正在積極拓展開發。近年來彭水又發現非常優質的礦泉水資源,PH值達到7.0-8.0,是天然的弱堿性,被譽為「長生水」、「不老泉」,已經引進太極集團開發出全國迄今唯一用灌裝生產的優質礦泉水,今年將生產1億灌,產值將達5000萬,明年將超過5億元。從走向市場到結構調整,從不斷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升總量,到利用優勢盤活資源提升品質;從「越溫達標」到「脫貧致富」,從「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中等城市」到「務實推進生態保護發展區建設」,彭水人的發展理念、發展戰略、發展方式一步步發生重大轉變。從「再造一個彭水工業」到全面推進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彭水人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天花板」,使彭水在重慶市區縣發展格局和渝東南乃至武陵山區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鞏固、提升。
通過大力實施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30年來,彭水經濟呈現跨越式發展。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與1983年比較,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3.1倍,地方財政收入由586萬元增加到17.1億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53.8:15.7:30.5變為19.8:41.8:38.4,三產結構中,農業不斷下降,二產、三產不斷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8元增加到185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5元增加到6723元。特別是重慶直轄17年來,經濟總量比1996年增長了8.28倍。堅定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僅2013年當年落地項目40個,實際利用縣外資金25.03億元、外資333萬美元,對外開放為全縣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如今的彭水已經成為重慶經濟版圖中熠熠生輝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