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在廣州市委十屆六次全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爭取升級為國家戰略,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優化國家級開發區體制機制,更好發揮改革試驗田和開放排頭兵作用。
廣州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將廣州建設成為知識產權樞紐城市,設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推進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建設,以「兩城一島」為核心,抓緊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上昇為國家戰略,加快電子商務、檢驗檢測、智能裝備、港航服務等專業園區建設,發展知識經濟,打造知識產權樞紐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高地。
在知識城聯席會2015年首次會議上,廣州市委常委、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主任陳志英指出,知識城的發展要進一步借鑒新加坡經驗,提升中新合作水平,并以之為基礎拓展中歐、中以、中英等國際多邊產業合作,實現知識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陳志英表示,將緊緊抓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機遇,不斷強化知識城在廣東與東盟合作中的戰略樞紐作用。香港商報記者 朱樺
作為粵新戰略合作的標誌性項目、廣東-東盟合作重要載體、廣東經濟轉型示範和代表廣東參與國際競爭的知識經濟高地,中新廣州知識城自2010年6月30日奠基四年多來,在粵新雙方大力推動下,基礎建設全面鋪開,產業項目加速落地,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中新雙方圍繞知識經濟發展需求,重點推進知識產權、科技創新、產業招商、金融創新、社會治理、社區建設等領域合作,構建以創新驅動要素聚集為內容的戰略互聯互通開放式合作平臺。
申報國家綠色生態示範城區
規劃總面積達123平方公里、規劃總人口約50萬人的知識城,在廣州東部山水新城總體規劃中被定位為核心功能區,通過借鑒新加坡濱海灣新區建設經驗,近期重點完成約32平方公里「知識城主城區」的規劃,重點開發建設其中約16平方公里的「主城區核心區」,包括九龍新城、九龍湖環湖區、創新集聚區和南起步區。
知識城鳳凰湖全景
目前,知識城已啟動市政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項目共計152個,總投資額約430億元,其中完工項目12個,在建項目32個。
知識城城市交通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其中地鐵14號知識城線全線動工,廣河高速建成通車,花莞高速、永久快速、鍾太快速、知識大道等高快速路正在推進前期工作,南北起步區內部主干路網基本建成,15條新建道路完工,通車里程達27公里。
知識城正申報國家綠色生態示範城區,推動綠色低碳城區高標準建設,目前知識城8個住宅建築項目、36個公用建築項目實現綠色率100%,知識城獲批住建部國家智慧城市首批試點、廣東省科技廳「綠色地毯城區建設技術集成與示範區」重大專項科研示範單位。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教授魏清泉認為,對於像廣州這樣的大型城市,城市副中心以及經濟增長極絕不應該只有一個,除了南沙新區以外,中新廣州知識城正是廣州未來發展的另一個增長極。
全國知識產權保護綜改試點
中新廣州知識城開創了「企業先行、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合作模式,改變了以往以引進單個項目為主的對外開放合作方式,通過共建戰略平臺,進一步密切和拓寬了中新雙方合作領域,促進了更高層次上的互利共贏。
四年多來,知識城的合作建設突破了粵新雙方傳統的投資貿易合作範疇。合作內容涵蓋了城市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國際教育、社會管理等多方面,重點突出高端產業發展、新型城市建設、知識產權、科技研發等領域,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2014年10月27日中新聯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在國務院張高麗副總理和新加坡張志賢副總理的見證下,中國政府與新加坡政府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將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雙方知識產權領域合作的示範區,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積極探索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目前,知識城正大力創建國家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規劃建設知識產權綜合聚集區,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廣東審協中心、廣東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廣州市知識產權仲裁院落戶為契機,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全力打造全國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努力爭當廣州市、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在產業發展方面,按照「產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的理念,規劃了生命健康樞紐、騰飛科技園、高端智能裝備和智慧科技園、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園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專業功能區載體。其中檢驗檢測集聚區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騰飛科技園首期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的研發商務中心即將竣工,國家知識產權局廣東審協中心項目動工建設,恆健質子治療中心啟動建設。
目前,知識城累計引進註冊項目104個,其中內資項目76個,外資項目25個;共引進需用地產業項目58個,註冊資本約80億元,投資總額約390億元,預計實現達產產值及營業收入超過1400億元。
暨南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胡剛表示,中新廣州知識城規劃中融入了生態理念與創新意識,未來的發展成效如何,關鍵在於能否生產出新的知識,所以創業氛圍與自由空間至關重要,需要通過完善制度建設,想方設法吸引高科技人才集聚。
對外開放:從「單打獨斗」向「整體合作」新加坡是東南亞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與新加坡合作開發建設知識城,目的就是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平臺,并借此進一步密切廣東與新加坡、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拓展更深層次、更多元化的合作,實現互惠共贏。
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知識城在對外開放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成為廣東拓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中歐、中以、中英等國際多邊產業合作引人注目,推動對外開放由「單打獨斗」向整體合作轉變。
2013年11月21日,第八次中歐區域政策合作高層對話會在北京舉行,國家發改委、歐盟委員會委員簽署聯合聲明,同意將廣州開發區作為首家中歐區域政策合作的試點地區。一年來,試點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步將重點圍繞教育培訓、能源與環保、知識產權保護、城市建設與管理等六大領域開展合作,探索建立與歐盟投資規則相適應的管理體制,營造良好的合作軟環境。
知識城啟動了中歐嶺南創新創業科教園、中歐產業發展中心等25個合作示範項目建設,正在著手構建中歐商務合作平臺,規劃建設中歐合作創新園。其中在知識城騰飛園建立的「中歐產業發展中心」,將在新興產業、節能環保、創業投資等各方面全方位對接歐盟國家的優勢產業項目與資源。
積極開展與以色列的高科技合作,以生物島為載體,規劃建設中以生命科技園,設立中以生物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加快推動合作項目對接和落地。
推進環球校園卓越創新計劃,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華威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際名校達成協議,合作推進技術研究院、科技創新園等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籌建工作;引進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設立知識城辦事處,并促進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與國際著名大學和教育機構的合作項目。
借鑒新加坡經驗,建設九龍鎮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為近10萬常住人口提供各類專業社工服務并啟動社區管理服務創新試點項目;借鑒新加坡「小販中心」經驗,建設「街坊便利中心」、「鄰里中心」和九龍新城街坊中心,形成商業配套完善、社會服務齊備的高端社區。
將知識城建成中外知識產權合作示範區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廣東省亟待實現率先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推動新一輪大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此背景下,中新廣州知識城橫空出世。
知識城三定位:知識經濟、生態宜居、改革先行陳志英認為,知識城的發展定位上,首先應當是一個占據價值鏈高端、吸引全球精英人才、打造代表廣東參與國際競爭的知識經濟高地,是以知識為基礎、以人才為支撐、以創新為驅動的新型經濟形態。
被征地農民住上了現代化小區
其次,陳志英認為,知識城還應該是一個生態宜居新城。知識城規劃區域內擁有60多平方公里的亞熱帶原始次生林,「我們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習新加坡建設『花園城市』的理念,打造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水環境示範區,建設便捷之城、低碳之城和智慧之城,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和跨國公司落戶,把知識城建成中國宜居宜業城市一個範例和樣板。」
陳志英強調,知識城更應當是一個體制改革的先行區。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知識城擁有專門的《知識城條例》和省政府下放的20項省級管理權限以及16項審批綠色通道,肩負著「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使命。「我們堅持以開發建設知識城為契機,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行政管理、自主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統籌城鄉發展體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陳志英說。
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國際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引進國外的資金項目不少,引進的先進技術、高端人才還不夠多。技術引不進來、轉化不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上對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放心,這也成為我們拓展對外開放領域的最大障礙之一。」陳志應說,實踐證明,發展知識經濟,沒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體系不行。
鑒於此,2013年8月廣州開發區提出學習借鑒新加坡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執法運行機制,并向國家、省爭取知識產權開發和保護方面的先行先試政策,拉開了知識產權改革試點序幕。
2014年10月27日,在中新聯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新加坡知識產權局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知識產權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同意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成為兩國間的知識產權合作示範區,并明確將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雙方知識產權領域合作的示範區。
目前,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和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正由國家商務部、知識產權局等部委聯合商請國務院批準,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已運營,將直接帶動提升整個華南地區知識產權運營能力,培訓和溢出大量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廣東省知識產權研究與發展中心、維權援助中心、廣州知識產權仲裁院等一批知識產權的服務機構和平臺已落戶,還將迎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掛牌。
「接下來,我們將全面啟動改革試點工作,力爭通過3-5年時間,基本形成高效統一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率先發展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全面深入的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交流體系。」陳志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