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本地新闻

探索可復制的“江西模式”

2015-03-11
来源:江西日報

  ——聚焦江西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創新

  本報記者 林 雍

  強制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下出“先手棋”,困擾多年的東江源生態補償難題正在破解……江西在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中的上佳表現,讓人們思考:江西生態緣何“風景這邊獨好”?探索政策激勵、創新體制機制,是解碼江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最有說服力的答案。

  在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中,江西抓住薄弱環節,掃清制度障礙,發揮體制機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等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終生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探索,在制度創新的道路上,江西老表“先行快跑”、大膽探索,闖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新路徑產生了新效益。2014年8月,江西省樂安縣實驗林場首吃“螃蟹”,開發出中國首個國際標準自愿減排林業碳匯項目,在廣州碳排放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開盤僅半小時,就完成5筆交易,減排指標售價每噸在60元左右。以此計算,樂安項目在未來30年“賣碳”收益至少有1.56億元。

  省發改委氣候處處長沈豐說,樂安項目成功上市交易,讓江西省找到了一條做大二氧化碳交易的新路徑,省里將推廣“樂安經驗”,讓江西更多的青山走向國際碳交易市場,讓綠色江西成為全國的“減排倉庫”。

  體制創新催生出轉型發展動力。空氣可以“賣”,生產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怎么辦?同樣可以進行排放權的交易。在排放權交易中,政府出臺創新政策,讓傳統能源消耗大戶都分到一定的排放指標。企業不夠用的,要花錢到市場上購買排放指標來完成減排任務。企業有結余的,可以拿到市場上出售獲得收益。這將倒逼不少耗能企業自覺提升技術,往低碳化方向發展。目前,新余建成我省首個強制性碳排放交易市場,按照該市的初步設想,要把年排放1萬噸的企業都納入排放權交易體系中,這意味著新余將有一大批企業被戴上“緊箍”,進而走上調整升級之路。

  良好的生態是江西最大的優勢、最亮的品牌。但是,生態環境有脆弱性,在善加利用的同時,更應嚴加保護。江西看到這一點,通過制度上的“破”“立” 并舉,形成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局面。

  ——著手劃定生態紅線。把禁止開發區和重要江河源頭、主要山脈、重點湖泊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地區劃入紅線范圍,開始在東江源、贛江源、撫河源等流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

  其中,東江源生態補償的實踐探索尤其引人注目。半個世紀以來,作為東江源頭贛南的尋烏、安遠和定南,三縣百姓,通過封山、關礦、退果等舉措,不遺余力守護這滋潤著下游粵港兩地約4000萬人口的一江清水,卻因此犧牲了諸多發展機遇。不能讓老表因生態保護陷入“政策性返貧”的尷尬。2014年,《江西東江源生態保護補償規劃》出臺,這是我省首部生態保護補償規劃,困擾多年的東江源生態補償難題有望破解,更多群眾將享受到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

  ——嘗試用市場之手調減污染物排放。2015年,南昌啟動對造紙、印染等五大行業現有排污企業排污權的初次核定,通過核發排污許可證,為下一步江西省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做準備。從2016年起,江西省將試點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到2017年,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將基本建立。

  目前,江西省已在全國率先建立“綠色”市縣考核體系,不唯GDP論英雄,完善“生態考核”機制。

  接下來,江西省還將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積極開展智慧城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水權制度改革等試點示范建設,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

  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躋身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省。新理念、新政策、新舉措不斷破繭而出,生態體制機制創新正助推江西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大步向前邁進。尤為可喜的是,“綠色江西”制度創新的有益嘗試,正探索出許多可供全國其他地方復制和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模式”。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