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
——著名書畫家汪忠玉專訪
[香港商報讯] 記者田琴、李昌傑報道:12日,著名書畫家汪忠玉先生,受邀來到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考察和交流,並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汪忠玉,現任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文化藝術協會終身副會長。並被授予“上海世博會提名藝術家”,2009年由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中國民族文化研究院授予《當代名家》稱號。尤其汪忠玉“國色天香”牡丹圖與黃永玉、歐陽中石、饒宗頤、韓美林、范曾五位書畫名家由文化部出版發行2012年中國翰墨名家書畫掛曆。為慶祝2012年國慶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召開,由中國國際集郵網、中國郵政、中國電信聯合發行了汪忠玉“搏擊長空”、“國色天香”、“葡萄熟了”、“一家親”等七幅作品作為中國名片之美譽的郵票、電話卡、紀念幣、紀念封、明信片予以公開發表。
雖是旁邊人群簇擁,但並不會因此而影響創作,依然是談笑風生,揮毫潑墨,隨心而作,這就是我們見到的著名書畫家汪忠玉的第一印象,很多藝術家都好靜,在創作過程中,不喜歡外界的幹擾,而汪忠玉卻完全不一樣,在跟旁人正常的交流中,用不經意的一筆一畫,就能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畫作。
跟抽象作品不同,汪忠玉的作品都是生動可人的,這就印證他常說的一句話“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這是一句很接地氣的話,在很多藝術家的眼裏,藝術是至高無上、超凡脫俗的,一般人看不懂就對了,可在汪忠玉的世界裏,藝術作品就是要讓普通民眾都看得懂,要融入到普通大眾的生活之中,完美的藝術作品不是高大上,而是貼近生活。
汪忠玉的許多作品,都有他特有氣質,其行書《道德經》如行雲流水,洋洋灑灑,一氣呵成。篆書“吃虧是福”,凝重厚實,且筆法飄逸,不落窠臼,散發著靈氣,構成了他書體的獨有風格。至於其畫,則更具詩外功夫。無論大作或小品,大凡山水、動物、花草一經入畫,仿佛信手拈來,躍然紙上。用墨或濃或淡,或枯或濕,嚴謹中更顯灑脫,神采飛動,體現著名家人文光澤和人格魅力。那大幅山水《雄鷹搏長空》中的雄鷹占據畫面的大半個篇幅,展翅淩駕於千山萬壑之上,其勢磅礴,酣暢淋漓,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實屬罕見,反映出名家鴻鵠之志和博大胸襟以及傲視艱難險阻的信念。那國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筆下一揮而就,花團擁簇,競相開放,鮮豔欲滴,那葉兒仿佛被水洗過的一樣,新鮮透亮,體現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向往和執著。就連他畫的葡萄也與眾不同,個個晶瑩透亮,讓人垂涎。非同凡響的是大雞帶小雞在葡萄下覓食,形神必備,風趣逗人,煞是可愛,透著世外桃源般的靜神秘謐、安祥、純真。而那挺拔的竹子,則一揮而就,表達出對歲寒三友的酷愛和對高風亮節的傾慕。
汪忠玉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一向所堅持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對老莊哲學,情有獨鍾,厚德載物成了他人生信條和座右銘,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超凡脫俗,虛懷若穀。工作之餘,忘情於中國書畫殿堂,筆耕不輟,揮毫潑墨。汪忠玉自幼喜愛繪畫,興趣廣泛,除了其自身的天賦,還有從小在藝術世家裏長大,打小就在啟功這樣的大師級藝術家身邊觀摩,這種得天獨厚的藝術氛圍對他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汪忠玉是從老三屆(以1966年~1968年三居中學畢業生居多,即所謂“老三屆”)中走出來的藝術家,經曆了六十年代中葉,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上山下鄉煉紅心”的號召下,隨著千千萬萬城市知識青年風起雲湧地到農村插隊、當工人,兩次進入理工大學,畢業於馬鞍山鋼院(現安徽工業大學)。這些特殊的經曆,帶給他的反而是正能量,鑄就了他特殊的藝術品質。藝術是有生命力的,在汪忠玉的作品中,千變萬化的向世界展示著思想的魅力,也傳遞著蓬勃向上的聲音,汪忠玉用激情、才華和堅持不懈的探索,讓走過的道路充滿詩情畫意,也溫潤著大眾視覺和熏陶著向往真善美的心靈。汪忠玉的書畫作品既繼承中國傳統書畫的技法,堅實厚重;也有著自己的獨特大膽創作發揮,使人目染一新,獨樹一幟之感覺。
即使汪忠玉的作品有這么高的市場價,但他並不衷情於經濟利益,用他的話說,他精神富有,但並不是有錢人,他關心中國的慈善事業,用藝術家獨有的方式,為農村孩子作畫,所得費用支持他們上學,並為年輕學子提 “勤奮”二字,與他們一同共勉共勵。如此胸懷,不免讓人歎服。
汪忠玉常說“寫字作畫,‘不僅可提高人的素養,更可以鍛煉身體’,提高素養,能理解,可鍛煉身體,有點讓人意外,據汪忠玉介紹,他經常作畫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提筆沷墨之間,就像是練氣功、打太極,也難怪,汪忠玉六十有餘,還能身體硬朗,精神健爍。
生命不息,藝術追求的腳步不止,年逾六旬有的汪忠玉,仍孜孜不倦追求書畫藝術。滴水石穿,默默鑽研獲來累累碩果,並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構圖新穎、寓意深遠。目前,他的各種書畫題材達到出神入畫、栩栩如生的境界。其本人的《和諧葡萄園》,《高風亮節竹開圖》等書法作品已刊登於《中國名人書畫大全》中,作品已廣被海內外友人收藏,並得到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