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地市简讯

“田保姆”托起鄉親致富夢

2015-04-14
来源:江西日報

  上高大南山合作社勇探新路,托管4100畝耕地,讓502戶社員種田、務工兩不誤——

  4月12日傍晚,聶遠生轉悠到村里的集中育秧基地,眼看嫩綠的秧苗茁壯成長,心情格外舒暢。“我家種35畝田可省心了。購買農資、水稻育秧、生產管理,全部交給了大南山合作社托管。每天只管忙自己的木工活兒,妻子也每天進廠上班了。”

  如今,上高縣野市鄉有502戶農民像聶遠生一樣,將耕地交給大南山農民專業合作社托管。有了“田保姆”服務,他們種田進廠兩不誤,邁上了穩穩的增收路。大南山土地托管模式,因為給鄉親提供社會化服務,保證了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贏得了大伙的點贊。

  新方式釋放農村勞動力

  連山村汪家組村民羅和平告訴記者,他家25畝水田都交給合作社打理:“托管后,增收路子寬了。一是規模生產節支增糧,一年多賣了5000多元;二是妻子到了木材加工廠當工人,年收入2.6萬元;三是合作社聘我當管理員,年工資1.5萬元。扣除上交合作社每畝175元服務費等,一年實際增收近4萬塊錢。”

  大南山合作社2013年2月成立以來,野市鄉連山、南村、新塘3個行政村的502戶農民以土地托管方式入社,參社率98.6%,托管面積4100畝。

  “稻田托管后,社員只需每畝交175元服務費(含早晚稻農資成本、植保等生產管理,栽、割除外),一年為社員降低農資成本30多萬元,每畝增收160多元。”連山村黨支部書記、大南山合作社理事長冷偉華說,更重要的是,土地托管釋放了大量勞動力。連山村970人就有260名中青年勞動力進工廠、做工匠。“每個村小組留4個勞力就夠了”。

  野市鄉副鄉長周樺介紹:“這3個行政村,有649人常年在縣工業園上班,其中大南山入社農民占了80%。土地托管,讓他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

  困境中闖出來的托管路

  大南山的土地托管,是現實困境逼出的一條新路。

  2012年底,冷偉華任連山村支部書記時,村級集體經濟負債。他還發現,家鄉人均耕地面積2畝多,雖離縣工業園不遠,但農民“打工顧不上種田、種田耽誤掙錢、轉租或撂荒又不甘心”,種田、務工無法兼顧。

  “當時我想,能不能像管理幼兒園的孩子一樣,幫農民來管理這些土地,既幫農民增收,也增加村集體收入。”冷偉華說,走訪200農戶之后,一個以連山村40%,南村、新塘村、晶升米業各20%的股份,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宗旨的大南山合作社成立了,選出了18名理事會成員。沒想到,合作社成立3個月后,就有502戶村民入社。

  大南山讓社員放心當“甩手掌柜”,強化技術培訓、生產管理。聘請了53名入社農民任專職管理員。每3人為一組,負責300畝稻田農技管理、農機操作等生產流程。為解決規模化生產所需,合作社采取入股融資、獨立核算的方式,購進了1臺植保機、8臺聯合收割機,還投資202萬元購置了16套稻谷烘干設備,對外營業,合作社與社員共同受益。下一步,將購進插秧機,完善托管鏈。

  社員羅軍華說:“把田交給合作社打理,放心!”為了這句“放心”,18名理事會成員真正“虧”了:這2年合作社起步階段,他們都放棄了工資。“只要鄉親增收了,就值”。

  穩穩托起鄉親的致富夢

  冷偉華沒想到,不經意間,自己闖出了一條規模經營的希望之路。

  “它解決了兩類人的后顧之憂:一是離鄉不愿離土的外出務工者;二是無力種田的孤老和殘疾人。這種模式,非常適合人均耕地面積較多的農村。”周樺道。

  敢想、敢闖、敢干,大南山托起了鄉親的致富夢。目前,合作社正努力延長產業鏈,做響大米品牌。建起了2000畝綠色大米基地,辦了加工廠,1.5萬公斤綠色大米的零售價達到每公斤14元。有機稻的種植也在規劃中。

  產業多元化發展也有成效。去年,承包700畝水面養殖羅非魚,合作社、社員分別占20%和80%的股份,與福建一家加工廠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合作社承諾今年每畝水面增收1000元。此外,1000多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已建立。

  “經過兩年多實踐,社員的觀念變了,資金問題也不大。一聽說入股融資,積極性都很高。加上合作社還有服務費、項目扶持、烘干營業等收益。”冷偉華實話實說,當前最缺的,就是懂市場營銷的人才。

  上高縣農業局局長胡周文說:“縣鄉都很支持大南山合作社,在項目申報、人員培訓、園田化改造等方面都傾向他們。大南山的做法,值得復制和推廣。”

  陳芝華 本報記者 胡光華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