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内蒙古 > 商报专稿

《八九燕來》簽約新聞發布會暨劇本研討會舉行

2015-05-18
来源:香港商報

  《八九燕來》大型電視連續劇聯合籌拍簽約新聞發布暨劇本研討會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一偉 侯利剛報道:5月16日,蒙古高原藏傳佛教"最高學府"--五當召所在的包頭市石拐區舉行了"大型電視連續劇《八九燕來》聯合籌拍簽約新聞發布暨劇本研討會",此次活動由制片方、中國觀網主辦,包頭市石拐區區委、區政府承辦。此次活動為包頭市石拐區建設大青山影視文化創意基地打好了基礎,也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出席此次活動的研討嘉賓有:中國觀網副總裁《八九燕來》制片人 郭曉東 、《八九燕來》作者 著名劇作家 博桌記、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 李淑章、 原內蒙古文聯副主席 田彬 、文藝評論家 李悅、 哲學社會學者 李文榮、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李樹榕、 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名導演制片 慶勝、中國觀網《八九燕來》籌拍策劃人 張濤、包頭市石拐區區委副書記魏強、包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包頭市文聯黨組書記石秀茹等。

  據介紹,由包頭劇作家鈐保成(筆名博卓記)創作的電視劇《八九燕來》共200多萬字、100集、現已出版。該劇講述了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同一個舞臺上演繹的一幕史詩般悲喜交織的人生大戲。劇中的人物經受著與一切有著美好夢想的人均等的苦難與嗟跎,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與探索告訴世界,在中國黃土高原上, 一群貧窮與饑餓的農民,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們始終帶著中國人特有的善良與與智慧,在中國傳統的精神和文化的泥土里成長。他們沒有文化,生活在貧窮落后的黃土高原,卻在一夜之間有了超越時代的可能,這源自他們骨子里對自然和萬物金子般的虔誠之心。

  鈐保成16歲在陜西插隊,與黃土高原的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部耗時9年打造的200多萬字的作品體現的是人文情懷和對土地的摯愛之情,正像一些專家和學者評價的那樣,如果沒有對于自己腳下這塊土地強烈的愛,沒有對人民深厚的感情,是無法完成如此恢弘的心路旅程的。

  在當天舉行的電視劇聯合簽約新聞發布會上,制片人中國觀網副總裁郭曉東說,之所以愿意與包頭劇作家鈐保成簽約,是與其作品凸顯的獨特題材有關,該劇是作家鈐保成歷時十余年時間體驗、走訪所涉環境,而精心打造的一部作品。郭副總裁講:《八九燕來》聯合籌拍簽約新聞發布暨劇本研討會收到烏蘭夫研討會會長,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次子烏可力賀詞:塞北初夏 群英薈萃鹿城 燕鳴八九 同夢民族團結 ,還收到原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內蒙古日報總編輯,現任內蒙古詩詞學會會長賈學義賀詞:塞外河山細剪裁 春回八九燕飛來 天驕圣地群英會 鑼鼓三通上戲臺,等等社會名流發來賀電。

  鈐保成(筆名博卓記)現為包頭市電影電視家協會副主席,已出版20集抗戰連續劇《剌勒川風云》、40集電視連續劇《七九河開》,共計創作、發表、出版700多萬字文學與影視作品。他說,他之所以選擇把此次活動放在這里,是因為包頭市石拐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據介紹,包頭市石拐區境內的五當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亦是內蒙古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寺院,素有蒙古高原藏傳佛教"最高學府""草原布達拉宮"之美譽。包頭市石拐區區委副書記魏強稱,他們欲通過"影視文化"來提升五當召的國際知名度。2013年,石拐區提出建設大青山影視文化創意基地,2014年,影視基地項目被列為包頭市文化產業重點項目,項目投資30億元。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