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力”杠桿撬動現代水利事業
——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 郭美勤 林穎萍
編者按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江西境內水利發達,治水興水任務艱巨。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下稱“江西水科院”)作為水利事業的智囊團和思想庫,建院60年來,他們追尋著新時期人水關系的蹤跡,求真求實,在崇山峻嶺留下了攀登的足跡,在江河湖泊寫下了科研的杰作。江西水科院在水利實驗與研究、水工安全與防災減災、水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農業水利科技與應用、水資源綜合調控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省部級、市廳級科研項目248項,出版專著11部,發表論文535篇,獲發明和實用型專利4項,參加編寫地方技術標準6項。
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到可持續發展水利,治水興水,科學技術功不可沒。前瞻水利科技前景,院長方少文表示,借著國家深化水利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大好時機,組建五大科研創新團隊,充分發揮高端技術人才聚集優勢,積極開展水利科技研究,以科技為支撐,以“智力”為杠桿,強力打造現代水利事業發展格局。
鏡頭聚焦:“也許,我們做不了全世界最好的裁縫,但是我們可以做巷子里最好的那個裁縫,做鄱陽湖最高明的醫生。”作為水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團隊的領軍人物,鄱陽湖水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鐘家有表示。
全景解讀:在江西水科院內部,江西省鄱陽湖水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非常值得一提。它于2012年1月成立,是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研究的重要平臺。
2014年,江西水科院共獲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有3項被水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科研創新團隊摘得。此外,他們還獲得了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
“經過近年來對淡水生態學及環境科學方面等領域熱點問題的深入研究,我們這個團隊已經獲得一些初步研究成果。目前,我們在 《淡水生物學》、《公共科學圖書館》、《生態學與進化》(ecology and evolution)等生態學領域有影響力的雜志上發表了SCI論文8 篇。”鐘家有說。“我們的成果基本都是圍繞鄱陽湖展開。盡管和鄱陽湖有關的實驗室、科研中心不在少數,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隊伍能夠把鄱陽湖的整個生態情況完全摸清,而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該團隊針對近年環鄱陽湖區逐漸凸顯的水產養殖污染問題進行了系列研究,涉及清潔養殖模式、水生態修復、池塘養殖污染控制與清潔生產等。而針對以抗生素為代表的水產養殖區藥物污染問題,開展了鄱陽湖區磺胺類抗生素的時空分布特征、鄱陽湖區抗生素殘留的生態效應與環境歸趨等研究。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他們發明了一種河蟹中草藥飼料添加劑。鐘家有介紹,該添加劑是根據中國傳統中醫理論研發的,具有抗應激,降低餌料系數,提高成活率,促進養分吸收,改善生產性能的功效,屬于天然植物飼料添加劑。此外,在消除湖泊富養化與藍藻水華問題的應急防控上,江西水科院也有重大突破。他們成功應用江西地區分布普遍的紅壤資源,用于水華藍藻的控制去除。
鏡頭聚焦:“截至目前,有2個水庫超汛限,江西省境外三峽水庫超汛限水位4.99米……”這是農村水利科研創新團隊防洪抗旱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江西省農業旱情監測預測系統,對全省河流湖泊的水生態環境、水旱災害、農田灌溉等開展動態監測預警與評估研究。
全景解讀: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為水利行業全面技術升級提供了可能,水利政務、防汛減災、水資源監控管理等都需要采用計算機技術、3S技術(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農村水利科研創新團隊,一聽名字就比較傳統,但是我們是為了完成提供技術支撐的需求去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依托最先進的手段解決最傳統的問題。”團隊領軍人物余雷告訴記者。
其中,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研究成果豐碩。江西省把用水大戶--農業作為節水的主戰場,推廣實施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設施,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其中節水條件下的水稻灌溉薄露技術,即灌水要薄,適時落干露田,在全省推廣了3千萬畝,實現了“畝省百方水,畝增百斤糧”的奇跡。
該團隊還囊括了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防洪抗旱減災技術研究中心,為科學決策實現技術支撐。近年編制完成的“江西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設計指南及實用圖集”、“江西省小型農田灌溉渠道及建筑物設計實用手冊”、“江西省塘壩除險整治技術指南(試行)”等實用設計手冊,作為技術文件在全省下發,填補了江西省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工程設計技術領域的空白。
鏡頭聚焦:“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贛江尾閭主支、中支、南支三支河道模型,模型設計平面比例尺為1:300,通過對水流、泥沙變化的模擬,分析研究各整治工程方案的效果及可能造成的各種影響,從而優化整治方案。”在贛江下游綜合整治工程模型現場,江西水科院河流湖泊研究所所長鄔年華向記者講解。
全景解讀: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科研創新團隊依托位于共青城市的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其主體功能區--模型試驗區布置鄱陽湖湖區模型試驗區、濕地模型試驗區及模型試驗大廳區(鄱陽湖樞紐模型、尾閭模型、河道模型)和控制中心、泵房等配套設施,可開展河道的沖淤變化及演變規律、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及防洪調度、鄱陽湖流域防洪安全保障體系、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關鍵問題研究、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江湖關系、河湖關系等多層面的研究。其中實施贛江撫河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工程,打通贛撫水系,整治贛撫水工程、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科學開發利用和保護贛江、撫河的優質資源,實現河湖連通互濟,打造“中國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團隊以解決江西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中相關水力學、河流動力學技術難題為出發點,承擔了包括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浯溪口水利樞紐、柘林水利樞紐、萬安水利樞紐、洪門水電站等百余座大、中型水利工程水工模型研究任務,為優化工程設計、保障工程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
“我們得出的每一個數字都是要拿來用的,現在的問題倒逼著我們實現科學的預見性,我們經常在模型研究里面玩穿越,對十年、百年后的情況進行模擬演示。”領軍人物許新發表示。
鏡頭聚焦:“1號閘壩底板澆筑,需要立即前往現場取樣。”放下電話,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平行監測項目負責人就立刻帶領大家前往施工現場。為了使施工過程每一道工序都處于受控狀態,保證工程整體質量,檢測人員就像“安全衛士”一樣,全年忙碌在工地上,認真排查每一個隱患。
全景解讀:作為江西省目前投資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控制流域面積達6.2萬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發電、航運、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2011年江西省水科院通過招投標,承擔起峽江水利樞紐、庫區防護、抬田等土建工程的質量平行檢測試驗工作。
在樞紐總部試驗站,一張項目部人員考勤表貼在墻上。細看發現,有的工作人員連續出差時間竟長達69天。由于平行檢測工作的特殊性,工作人員必須配合施工進行實時檢測,確保工程的安全順利進行。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在峽江水利樞紐現場建了一個工地實驗室,對整個建設的工程質量進行控制,這在我們省內水利行業是第一個,簽訂科技服務合同也是一種創新。”水工程災害與防治研究所所長高江林表示。
水工團隊以江西水利事業改革發展的重點需求為主要方向,結合市場需求,堅持科研和科技服務共同發展。團隊負責人傅瓊華長期從事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水工程安全評估及巖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江西省水庫大壩安全評價體系的建立及應用研究”成果被評為“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此外,《小型農田水利灌排渠常用預制構件制作與檢測技術研究》項目、《江西省暴雨型滑坡失穩機理及預警預報研究》項目均非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目前,該團隊能夠開展水工程論證、評價、咨詢、規劃、設計、監理和檢測等領域技術服務。水工團隊作為一個年輕的團隊,卻最能代表江西水科院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其從成立、發展到快速發展的各個階段和所取得的成績,也最能代表其科技服務、科研成果的輝煌歷史。
鏡頭聚焦:“我們就是電腦加人腦,在外面采集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水情,回來建立模型、驗證,進行合理性分析。”副院長許新發向記者說道,“我們的科研人員更像是農民,經常都是在露天、野外作業,常駐基地。”
全景解讀:水資源綜合調控與管理創新團隊成立于2009年2月,依托江西省鄱陽湖水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以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為導向,立足江西、面向全國、放眼世界,通過全省水資源調控、利用和保護等方面的創新研究,提高水資源管理部門的決策水平,實現江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永葆鄱陽湖“一湖清水”提供切實的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
江西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是存在時空分布不均、分布與需求不匹配的情況。為此,江西實施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一湖清水”計劃。副院長許新發告訴記者:“江西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水量分配,實行定額管理,根據每個城市的發展空間及產業情況來進行水量分配。比如各個市、各個縣怎么分?水量怎么分?水質怎么分?得先作出明確的分析與劃定,便于每個城市根據自己的水量、水質合理布局和發展相關產業。”
一手抓軟科學,一手抓應用科學,該團隊跳出水利系統,與社會結合最為緊密,讓技術充分服務于管理決策,包括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水源地保護規劃、水平衡測試等技術服務工作。
記者手記
在這個信息加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利用科研更好地促進現代水利事業發展?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少文表示,“作為省級科研機構,我們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手抓基礎研究,一手抓應用研究,兩手都不偏廢。”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從河蟹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到大壩安全評價、水利工程質量檢測等,不斷拓寬科技服務,水科院一直在上下求索。
創新團隊建設模式,打造五大科研團隊,是江西水科院創新科技服務的一大舉措。有效整合資源,支持傳統科學、新興科學和交叉學科,注重成果轉化,大力提高科研質量和創新能力。同時與武漢大學、河海大學、長江科學院、南昌大學、南昌工程學院、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等開展合作與交流。記者在走訪中還了解到,其院士工作站與王浩、王超院士簽署了合作協議,重點實驗室聘請了中科院、清華大學的知名教授為學術委員會委員。
這些都是水科院大氣執策,堅持產學研一體,兼收并蓄的表現,其水利科研工作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
六十載治水興水,六十載山河換顏。--致敬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的現代舞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