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甘肃 > 特别报道

蘭州:235個郵筒"堅守"金城

2015-10-20
来源:兰州日报

兰州市街頭的郵筒

  曾經,書信是人們的主要通訊方式。身著墨綠制服的投遞員將牽掛著人們喜怒哀樂的信件投入各自的信箱。如今,這種耗時耗力的“見字如見面”的傳統通信方式漸漸淡出大多數人的生活。而昔日被人們視作感情驛站的“郵筒”也消失了嗎?對此,記者在蘭州街頭進行了調查。此番調查采訪給出了一個溫暖答案:郵筒還在,并且無論陰晴雨雪,它們依然在為公眾服務。

  現象:多數郵筒“吃不飽”

  19日中午11時30分許,市郵政公司投遞員老趙照常對西固區福利西路上一郵筒進行開箱攬件。然而,絕大多數郵筒開箱后,里面并沒有信件,只有一些使用過的紙巾和其他垃圾。當天福利西路全部郵筒開箱后,總計收到5封信件,其中3封是明信片,老趙告訴記者,一條街上的郵筒一天只有幾封信是常事,“一般以明信片之類為主,如果臨近春節的話就會多一些,那時候寄賀卡、明信片的人會比往常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外力因素也導致了郵筒“被停用”。在風吹雨打下,一些郵筒外表變得陳舊,加之張貼在外的小廣告,給人造成“不能用”的錯覺,致使很多市民寧愿到營業廳辦理郵寄,也不敢放心將信投進郵筒。

  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了10位市民,只有2人稱偶爾還寫信,其余市民表示已不再寫信。

  現狀:國家每年補貼仍虧損

  記者從蘭州市郵政管理局獲取的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全市函件業務量約為1188萬件,2013年降至1132萬件,而2014年則降至852萬件,降幅達到了24%;而2015年9月份函件業務量比去年同期下降約為39%。

  市郵政管理局副局長楊憲俊告訴記者,國家對郵政行業是有補貼機制的,每年會給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撥款,中郵集團再根據各地區情況下發撥款。“即便如此,據我所知,蘭州市郵政公司每年都是虧損的。”

  提及虧損的原因,他表示,“人們對郵筒郵箱的使用率很低,我們去年曾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過調查,蘭州市信報箱(群)的使用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以后可能越來越低,但是郵箱的普及度以及維護和運營成本卻在逐年上升,這樣必然會造成虧損。”他進一步說,在市區,不論郵筒是否有件,郵遞員都會固定取件;為了提高郵政設施的普及率,去年,蘭州市政府就出資新建了17個鄉鎮郵政所,建好之后由市郵政公司接受進行運營,然而鄉鎮郵政所的使用率更低,但是人員設施都得運作,這都是成本;另外,如今寄一封信到全國各地的郵費都是1.2元,但是運輸費用、人力費用都在普遍上漲。這些都是虧損的主要原因。

  未來:郵筒不會消失不會減少

  一方面郵筒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存在資源閑置的困擾,另一方面,市民有投遞需求,面對兩難的境地,楊憲俊告訴記者,截至2014年底,蘭州市全市有郵筒235個,信報箱(群)859個。數量還在逐年增加。“國家要求要提高郵政設施的普及率,因此,作為國家普遍服務的一種載體,郵筒、郵箱不會減少,只會補建。對于郵筒的設置要求,在《郵政普遍服務標準》里也有明確規定。”

  楊憲俊表示,《郵政法》明確規定,郵政設施的布局和建設應當滿足保障郵政普遍服務的需要。郵政設施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設置。去年市郵政管理局就因為市郵政公司擅自違規撤銷市內和鄉鎮的郵政服務設施而對其進行過處罰。

  他表示,郵筒的設立也不能馬虎,要充分考慮區域分布、人口密度、服務半徑等諸多因素。與此同時,雖然郵筒已然失寵,但“新陳代謝”仍然通暢,除了投遞員的日常維護外,郵政部門會安排專人作為“郵筒醫生”,承擔全市郵筒的維護工作。

  “郵遞員也并非是將整天的時間耗在郵筒上,除了這里面的信件,郵遞員還負責寄送國內小包的包裹,避免了人力浪費。”楊憲俊認為,郵筒既是一種通訊工具,也是一座城市的形象,隨著社會的改變,郵筒會有它的使命。

  觀點:寄信需求依然存在郵筒仍有用途

  國內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認為,“雖然現在大家更習慣用手機聯系,加大郵筒的設施密度是沒有必要,但是把它們全部撤除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寄信件這個需求依然存在,郵筒對一些人的用途依然存在,比如寫給老人的家書,比如朋友之間互傳的明信片,而且也可以作為一種城市景觀而存在,就像英國的郵筒一樣,可能失去了原本的功能,但已經變成了一座城市符號。”

  “郵筒的存在是不可替代的,而且也不會消亡。”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雖然現在有高科技的信息技術,手機通信非常便捷,但人們依然需要寫信、郵寄信件這項服務。“手機便捷,可是無法替代信件傳達的濃厚感情。你今天發一條微信還會在幾十年后讓人銘記于心嗎?答案是否定的。”

  □記者劉超文/圖

[责任编辑:罗强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